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立式加工中心切削稳定性建模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1.2.1 颤振机理与模型的研究第9-10页
        1.2.2 颤振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第10-12页
        1.2.3 颤振在线控制的研究第12-13页
    1.3 本文的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铣削加工过程动力学模型第15-24页
    2.1 铣削概述第15-16页
        2.1.1 铣削简介第15-16页
        2.1.2 铣削用量第16页
    2.2 铣削力模型第16-19页
    2.3 铣削力系数辨识第19-20页
    2.4 动态铣削力建模第20-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铣削系统特性试验第24-35页
    3.1 试验目的第24-25页
    3.2 模态分析试验第25-30页
        3.2.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第25-27页
        3.2.2 模态试验第27-30页
    3.3 铣削力系数辨识试验第30-34页
        3.3.1 设备介绍第30页
        3.3.2 试验步骤第30页
        3.3.3 正交试验安排第30-32页
        3.3.4 铣削力系数回归分析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稳定性分析第35-44页
    4.1 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第35-36页
        4.1.1 切削实验法第35页
        4.1.2 颤振模型求解第35-36页
    4.2 二维颤振稳定域分析第36-37页
    4.3 用Matlab绘制稳定性图第37-38页
        4.3.1 Matlab介绍第37页
        4.3.2 绘制稳定性图第37-38页
    4.4 三维颤振稳定域分析第38-43页
        4.4.1 再生型颤振三维动态铣削力模型第38-41页
        4.4.2 三维稳定性极值分析第41页
        4.4.3 三维稳定性图第41-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机床加工稳定性的其他铣削参数分析第44-50页
    5.1 进给量因素第44-47页
        5.1.1 进给量理论分析第45页
        5.1.2 进给量模型建立及分析第45页
        5.1.3 进给量模型辨识试验第45-47页
    5.2 其他铣削参数第47-49页
    5.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0-51页
    6.1 总结第50页
    6.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科教园区适应性规划模式探析--以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为例
下一篇:南京市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差异与机制--以广告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