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大学科教园区适应性规划模式探析--以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大学科教园区兴起第10页
        1.1.2 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面临挑战第10-11页
        1.1.3 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的引入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方法意义第12页
        1.2.3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交叉研究法第12-13页
        1.3.2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3.3 定性定量结合法第13页
        1.3.4 实证研究法第13页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3-16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2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4.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6页
    2.1 大学科教园区的形成与规划研究进展第16-21页
        2.1.1 大学科教园区的形成及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2 大学科教园区的合作模式及本文研究类型的界定第18-19页
        2.1.3 传统高校与大学科教园区比较分析第19页
        2.1.4 传统高校与大学科教园区规划研究进展第19-21页
    2.2 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第21-24页
        2.2.1 复杂性及复杂性科学第21页
        2.2.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第21-22页
        2.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特点及其应用流程第22页
        2.2.4 复杂科学及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第22-24页
    2.3 研究评述与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大学科教园区适应性规划模式研究第26-44页
    3.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复杂性及CAS特性第26-27页
        3.1.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的复杂性第26页
        3.1.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CAS特性第26-27页
    3.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适应性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界定第27-28页
        3.2.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的适应性主体界定第27页
        3.2.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所面对的客观环境第27-28页
    3.3 空间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适应性研究第28-34页
        3.3.1 研究思路第28-29页
        3.3.2 主体需求探析机制研究第29-30页
        3.3.3 主体规划建设需求探析第30-32页
        3.3.4 CAS中主体需求协同机制的搭建及最佳需求组合的形成第32-34页
    3.4 空间主体与客观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第34-39页
        3.4.1 研究思路第34-35页
        3.4.2 自然生态导向下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第35-37页
        3.4.3 文化记忆导向下的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第37-39页
    3.5 CAS空间主体适应过程中的非线性发展及对策第39-42页
        3.5.1 研究思路第39页
        3.5.2 适应性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及构建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必要性第39-40页
        3.5.3 规划评估研究进展及创新的现实性第40-41页
        3.5.4 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构建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适应性规划模式实证研究第44-62页
    4.1 实证概况第44-46页
        4.1.1 项目区位及研究范围第44-45页
        4.1.2 项目背景第45-46页
        4.1.3 项目及规划研究概述第46页
    4.2 空间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适应性机制的应用第46-51页
        4.2.1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中的多元主体认知第46页
        4.2.2 南农大建设需求探析第46-48页
        4.2.3 白马政府建设需求探析第48-49页
        4.2.4 入驻企业和研究机构建设需求探析第49-50页
        4.2.5 主体需求协同机制的搭建及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第50-51页
    4.3 空间主体与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模式的应用第51-59页
        4.3.1 自然生态导向下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第51-55页
        4.3.2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规划中所面对的多元文化第55-56页
        4.3.3 文化符号提取及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第56-59页
    4.4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建立第59-60页
        4.4.1 以主动监测为主被动监测为辅第59页
        4.4.2 规划师回访制度的建立第59-60页
        4.4.3 动态更新过程中的全面协调性第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6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62-63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63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63-66页
致谢第66-6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8-72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2-76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丙烯酰胺光致聚合物全息传感器环境响应特性研究
下一篇:立式加工中心切削稳定性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