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大学科教园区兴起 | 第10页 |
1.1.2 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面临挑战 | 第10-11页 |
1.1.3 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的引入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方法意义 | 第12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交叉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3.3 定性定量结合法 | 第13页 |
1.3.4 实证研究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大学科教园区的形成与规划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2.1.1 大学科教园区的形成及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2 大学科教园区的合作模式及本文研究类型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3 传统高校与大学科教园区比较分析 | 第19页 |
2.1.4 传统高校与大学科教园区规划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2 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复杂性及复杂性科学 | 第21页 |
2.2.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特点及其应用流程 | 第22页 |
2.2.4 复杂科学及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2.3 研究评述与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大学科教园区适应性规划模式研究 | 第26-44页 |
3.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复杂性及CAS特性 | 第26-27页 |
3.1.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的复杂性 | 第26页 |
3.1.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CAS特性 | 第26-27页 |
3.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适应性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界定 | 第27-28页 |
3.2.1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中的适应性主体界定 | 第27页 |
3.2.2 大学科教园区规划所面对的客观环境 | 第27-28页 |
3.3 空间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适应性研究 | 第28-34页 |
3.3.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3.3.2 主体需求探析机制研究 | 第29-30页 |
3.3.3 主体规划建设需求探析 | 第30-32页 |
3.3.4 CAS中主体需求协同机制的搭建及最佳需求组合的形成 | 第32-34页 |
3.4 空间主体与客观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 第34-39页 |
3.4.1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3.4.2 自然生态导向下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 | 第35-37页 |
3.4.3 文化记忆导向下的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 | 第37-39页 |
3.5 CAS空间主体适应过程中的非线性发展及对策 | 第39-42页 |
3.5.1 研究思路 | 第39页 |
3.5.2 适应性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及构建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3.5.3 规划评估研究进展及创新的现实性 | 第40-41页 |
3.5.4 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构建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适应性规划模式实证研究 | 第44-62页 |
4.1 实证概况 | 第44-46页 |
4.1.1 项目区位及研究范围 | 第44-45页 |
4.1.2 项目背景 | 第45-46页 |
4.1.3 项目及规划研究概述 | 第46页 |
4.2 空间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适应性机制的应用 | 第46-51页 |
4.2.1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中的多元主体认知 | 第46页 |
4.2.2 南农大建设需求探析 | 第46-48页 |
4.2.3 白马政府建设需求探析 | 第48-49页 |
4.2.4 入驻企业和研究机构建设需求探析 | 第49-50页 |
4.2.5 主体需求协同机制的搭建及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 | 第50-51页 |
4.3 空间主体与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模式的应用 | 第51-59页 |
4.3.1 自然生态导向下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 | 第51-55页 |
4.3.2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规划中所面对的多元文化 | 第55-56页 |
4.3.3 文化符号提取及空间主体的适应性落实 | 第56-59页 |
4.4 南农大白马教科基地过程性评估监测机制的建立 | 第59-60页 |
4.4.1 以主动监测为主被动监测为辅 | 第59页 |
4.4.2 规划师回访制度的建立 | 第59-60页 |
4.4.3 动态更新过程中的全面协调性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3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2-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