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19-28页 |
2.1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2.1.1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现状 | 第19-20页 |
2.1.2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指标 | 第20-22页 |
2.2 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关系模型 | 第22-23页 |
2.2.1 单位根检验 | 第22页 |
2.2.2 协整检验 | 第22-23页 |
2.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23页 |
2.3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关系分析 | 第23-28页 |
2.3.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 第23-24页 |
2.3.2 计量关系分析 | 第24-28页 |
第3章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 第28-35页 |
3.1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1 石油消费与“三废”排放量的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1.2 石油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3.2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与“三废”排放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0-32页 |
3.2.1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 | 第30-31页 |
3.2.2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1-32页 |
3.3 西部地区石油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分析 | 第32-35页 |
3.3.1 灰色系统预测法计算步骤 | 第32-33页 |
3.3.2 预测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 第35-44页 |
4.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4.1.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 第35页 |
4.1.2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 第35-36页 |
4.2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 | 第36-39页 |
4.2.1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 第36-37页 |
4.2.2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4.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 | 第39-44页 |
4.3.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39-40页 |
4.3.2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 | 第40-44页 |
第5章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44-54页 |
5.1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7页 |
5.1.1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44页 |
5.1.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4-46页 |
5.1.3 指标权重的赋值 | 第46-47页 |
5.2 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及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7-49页 |
5.2.1 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5.2.2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8-49页 |
5.3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9-51页 |
5.3.1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指数 | 第49页 |
5.3.2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9-51页 |
5.4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 第51-54页 |
5.4.1 BP神经网络 | 第51-52页 |
5.4.2 BP学习算法的步骤 | 第52-54页 |
第6章 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预测实证研究 | 第54-67页 |
6.1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及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54-59页 |
6.1.1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及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 第54-57页 |
6.1.2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57-58页 |
6.1.3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58-59页 |
6.2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 第59-63页 |
6.2.1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 第60-61页 |
6.2.2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 第61页 |
6.2.3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定 | 第61-63页 |
6.3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 第63-65页 |
6.3.1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第63-64页 |
6.3.2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 第64-65页 |
6.4 西部地区石油-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5-67页 |
6.4.1 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加大力度寻找开发新能源 | 第65页 |
6.4.2 发展低碳经济 | 第65-66页 |
6.4.3 建立环境监管体系 | 第66页 |
6.4.4 建立石油-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预警机制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