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发动机排气侧温度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章总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发动机温度场仿真方法研究 | 第17-25页 |
2.1 发动机排气侧温度场的研究方法介绍 | 第17页 |
2.2 发动机排气侧温度场仿真方法研究 | 第17-24页 |
2.2.1 三维流场CFD仿真分析 | 第18-20页 |
2.2.2 二维热辐射计算软件 | 第20-23页 |
2.2.3 其它温度场计算仿真方法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发动机排气侧温度场仿真 | 第25-32页 |
3.1 计算数据及模型需求 | 第25-26页 |
3.2 计算模型的处理 | 第26-28页 |
3.2.1 Hypermesh:几何模型清理 | 第26页 |
3.2.2 Hypermesh:初始化面网格生成 | 第26-27页 |
3.2.3 ccm+网格优化 | 第27-28页 |
3.3 热辐射计算软件仿真分析 | 第28-29页 |
3.3.1 模型文件导入 | 第28页 |
3.3.2 部件参数的定义和求解 | 第28-29页 |
3.4 仿真计算结果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试验研究 | 第32-47页 |
4.0 整车温度场试验工况的分析 | 第32-34页 |
4.1 整车工况转化为发动机工况方法介绍 | 第34-35页 |
4.2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试验方法的研究 | 第35-39页 |
4.2.1 发动机台架实验室环境的研究 | 第35-36页 |
4.2.2 发动机台架试验工况的研究 | 第36-38页 |
4.2.3 发动机台架试验检测项目的确定 | 第38-39页 |
4.3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测试布点的研究 | 第39-41页 |
4.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第39-40页 |
4.3.2 温度传感器布点方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4.3.3 测试项目布点要求 | 第41页 |
4.4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测试 | 第41-44页 |
4.4.1 试验发动机主要参数 | 第41-42页 |
4.4.2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试实验布置 | 第42-43页 |
4.4.3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试实验工况 | 第43-44页 |
4.5 发动机台架温度场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发动机排气侧温度场优化 | 第47-57页 |
5.1 优化目标 | 第47页 |
5.2 发动机温度场仿真参数的校准 | 第47-49页 |
5.2.1 热源输入值的校准 | 第47页 |
5.2.2 考虑管路内部流体换热对管路表面温度影响 | 第47-48页 |
5.2.3 考虑零件周围空气温度对零部件的热传导影响 | 第48-49页 |
5.3 对温度超标零部件的设计优化 | 第49-55页 |
5.3.1 优化设计思路 | 第49页 |
5.3.2 凸轮轴相位传感器和气门室罩盖的优化 | 第49-51页 |
5.3.3 增压器相关管路的优化 | 第51-55页 |
5.4 优化后的仿真与试验对比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整车前舱温度场试验 | 第57-63页 |
6.1 A级车温度场试验 | 第57-61页 |
6.2 SUV车温度场试验 | 第61页 |
6.3 两款整车前舱温度场测试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6.4 发动机台架测试与整车前舱测试对比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5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3页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