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与海西早期水文地貌响应关系研究
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8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岩溶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0页 |
1.2.2 表生岩溶储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3 水文地貌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30页 |
2.1 地理背景及构造背景 | 第28页 |
2.2 地层概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岩溶水文地貌研究 | 第30-56页 |
3.1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特征 | 第30-32页 |
3.1.1 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 | 第30-31页 |
3.1.2 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 | 第31-32页 |
3.2 海西早期地表古水系特征 | 第32-45页 |
3.2.1 地表古水系识别方法 | 第32-35页 |
3.2.2 海西早期岩溶流域结构划分 | 第35-37页 |
3.2.3 海西早期地表水系结构特征 | 第37-45页 |
3.3 岩溶水文地貌系统划分 | 第45-47页 |
3.4 海西早期岩溶台面划分 | 第47-51页 |
3.4.1 海西早期岩溶台面划分方法 | 第47-50页 |
3.4.2 岩溶台面划分结果 | 第50-51页 |
3.4.3 岩溶台面发育特征 | 第51页 |
3.5 海西早期岩溶地貌演化阶段划分 | 第51-56页 |
3.5.1 加里东期水文地貌发育特征 | 第52-55页 |
3.5.2 海西早期岩溶地貌演化阶段划分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 | 第56-101页 |
4.1 奥陶系储层岩石类型 | 第56-57页 |
4.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7-60页 |
4.2.1 孔隙 | 第57-58页 |
4.2.2 裂缝 | 第58-59页 |
4.2.3 孔洞 | 第59-60页 |
4.3 储层类型识别划分 | 第60-77页 |
4.3.1 储层定量识别划分方法 | 第60-64页 |
4.3.2 洞穴型储层识别方法 | 第64-77页 |
4.4 储集层分布特征 | 第77-101页 |
4.4.1 岩溶高原区水文地貌系统储层发育特征 | 第82-89页 |
4.4.2 岩溶斜坡区水文地貌系统储层发育特征 | 第89-94页 |
4.4.3 浅覆盖区水文地貌系统储层发育特征 | 第94-98页 |
4.4.4 岩溶盆地区水文地貌系统储层发育特征 | 第98-99页 |
4.4.5 洞穴发育成层性和复杂性特征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岩溶储层发育与水文地貌响应关系 | 第101-122页 |
5.1. 岩溶高原水文地貌系统效应 | 第101-106页 |
5.1.1 残丘、沟谷表层岩溶带储层发育模式 | 第101-104页 |
5.1.2 向斜汇流型暗河洞穴发育模式 | 第104-106页 |
5.1.3 分水岭-断控暗河型洞穴发育模式 | 第106页 |
5.2. 岩溶斜坡区水文地貌系统效应 | 第106-112页 |
5.2.1 峡谷区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洞穴发育模式 | 第107-111页 |
5.2.2 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模式 | 第111-112页 |
5.3 浅覆盖区水文地貌系统效应 | 第112-118页 |
5.3.1 顺层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 第112-115页 |
5.3.2. 深部热液岩溶洞穴发育模式 | 第115-118页 |
5.4 水文地貌时空演化与岩溶储层发育响应关系 | 第118-119页 |
5.5 岩溶台面约束下洞穴层对比 | 第119-122页 |
5.5.1 岩溶台面约束下洞穴层对比 | 第119-120页 |
5.5.2 岩溶台面约束下洞穴层发育模式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