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0页 |
1.2.1 陆缘深水盆地结构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1.2.2 深水盆地的拆离断层及控盆作用 | 第17-18页 |
1.2.3 岩石圈非瞬时伸展模式 | 第18-19页 |
1.2.4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 第20-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21-2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及创新认识 | 第23-25页 |
1.5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5页 |
2.1 白云凹陷区域构造位置 | 第27-29页 |
2.2 研究区基本构造格局 | 第29-31页 |
2.2.1 南海地壳结构 | 第29-30页 |
2.2.2 白云凹陷基本构造特征 | 第30-31页 |
2.3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和地层充填序列 | 第31-33页 |
2.3.1 裂前阶段(65Ma之前) | 第31页 |
2.3.2 早期裂陷阶段(65Ma-34Ma) | 第31-32页 |
2.3.3 断陷与拗陷的过渡阶段(34Ma-23.8Ma) | 第32页 |
2.3.4 晚期拗陷阶段 | 第32-33页 |
2.4 白云凹陷构造单元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白云凹陷基底反射界面和盆地构造地层格架 | 第35-61页 |
3.1 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 第35-42页 |
3.1.1 盆地基底内反射界面 | 第35-40页 |
3.1.2 白云凹陷地壳结构 | 第40-42页 |
3.2 盆地内部构造层序界面及其地质含义 | 第42-51页 |
3.2.1 一级构造层序界面 | 第45-47页 |
3.2.2 二级构造层序界面 | 第47-49页 |
3.2.3 三级构造层序界面 | 第49-51页 |
3.3 白云凹陷构造—地层格架 | 第51-55页 |
3.4 白云凹陷断拗转换面 | 第55-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同裂陷阶段盆地原型的确定 | 第61-89页 |
4.1 白云凹陷拆离断层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 第61-67页 |
4.1.1 白云拆离断裂系西段 | 第63页 |
4.1.2 白云拆离断裂系中段 | 第63-64页 |
4.1.3 白云拆离断裂系东段 | 第64-65页 |
4.1.4 白云拆离断裂系空间展布特征 | 第65-67页 |
4.2 白云凹陷拆离盆地属性的确定 | 第67-71页 |
4.2.1 拆离盆地的概念 | 第67-69页 |
4.2.2 白云凹陷拆离盆地 | 第69-71页 |
4.3 白云凹陷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 | 第71-80页 |
4.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71-75页 |
4.3.2 白云凹陷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 | 第75-80页 |
4.4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分期配套 | 第80-84页 |
4.4.1 裂陷早期高角度断裂系 | 第80-81页 |
4.4.2 裂陷晚期低角度断裂系 | 第81-83页 |
4.4.3 拗陷期断裂系 | 第83-84页 |
4.5 原型盆地 | 第84-87页 |
4.5.1 盆地边界属性 | 第85页 |
4.5.2 白云凹陷原型盆地 | 第85-87页 |
4.6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 第89-129页 |
5.1 白云凹陷沉降史及其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 | 第89-106页 |
5.1.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89-91页 |
5.1.2 白云凹陷沉降史分析 | 第91-99页 |
5.1.3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分析 | 第99-106页 |
5.2 白云凹陷岩石圈伸展变形特征 | 第106-111页 |
5.2.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6-108页 |
5.2.2 白云凹陷岩石圈伸展薄化程度定量刻画 | 第108-109页 |
5.2.3 白云凹陷构造活动与岩石圈伸展的非对称性 | 第109-111页 |
5.3 南海北部陆缘的演化与白云凹陷的形成机制 | 第111-121页 |
5.3.1 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1-115页 |
5.3.2 白云凹陷演化机制分析 | 第115-116页 |
5.3.3 白云拆离断层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演化 | 第116-121页 |
5.4 讨论 | 第121-129页 |
5.4.1 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分析 | 第121-125页 |
5.4.2 低角度拆离断层发育模式 | 第125-127页 |
5.4.3 差异性伸展模式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