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2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一) 经济变革背景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第10-11页 |
(二) 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畅通无阻的内在需求 | 第11-12页 |
(三) 终身学习理念下教育主体多样发展的根本诉求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二) 职业教育转换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三) 国内外职业教育转换方法和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四)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第21-22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 | 第22-23页 |
(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第23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理论之基: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理论 | 第27-41页 |
一、职业教育转换的逻辑起点与合法性审视 | 第27-30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逻辑起点 | 第27-28页 |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合法性审视 | 第28-30页 |
二、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化分析 | 第30-36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要素 | 第31-34页 |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结构化分析 | 第34-36页 |
三、职业教育转换的内在标准与外在媒介解读 | 第36-41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内在标准 | 第36-38页 |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外在媒介 | 第38-41页 |
第三部分 现实藩篱:职业教育转换的现状分析 | 第41-63页 |
一、现有职业教育转换方式述评 | 第41-55页 |
(一) 统考统招 | 第41-44页 |
(二) 单独招生 | 第44-48页 |
(三) 免试入学 | 第48-49页 |
(四) 学制贯通 | 第49-52页 |
(五) 学分互认 | 第52-54页 |
(六) 证书互换 | 第54-55页 |
二、职业教育转换不畅的宏观表征 | 第55-59页 |
(一) 断头局面下的艰难衔接 | 第55-56页 |
(二) 双轨体制下的尴尬融通 | 第56-58页 |
(三) 单向输出下的挣扎回炉 | 第58-59页 |
三、职业教育转换不畅的微观表征 | 第59-63页 |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目的异化 | 第59-60页 |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机会有限 | 第60页 |
(三) 职业教育转换的成本过高 | 第60-61页 |
(四) 职业教育转换的效果不佳 | 第61-62页 |
(五) 职业教育转换的机制匮乏 | 第62-63页 |
第四部分 他山之石:职业教育转换的经验借鉴 | 第63-83页 |
一、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转换经验的分析框架 | 第63-65页 |
二、典型国家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分类与解读 | 第65-76页 |
(一) “螺旋式”:基于双元制的德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 第65-69页 |
(二) “一体式”:基于STC的美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 第69-72页 |
(三) “阶梯式”:基于AQF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 第72-76页 |
三、典型国家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第76-83页 |
(一)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不同点 | 第76-78页 |
(二)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共同点 | 第78-80页 |
(三)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80-83页 |
第五部分 理想图景:职业教育转换的路径探析 | 第83-102页 |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开发中国特色资格框架 | 第83-89页 |
(一)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 第83-87页 |
(二) 开发中国特色资格框架 | 第87-89页 |
二、打造职业教育转换共同体,构建职业教育转换支撑大体系 | 第89-94页 |
(一) 打造职业教育转换共同体 | 第89-91页 |
(二) 构建职业教育转换支撑大体系 | 第91-94页 |
三、创新职业教育转换运行机制,提供职业教育转换外在保障 | 第94-102页 |
(一) 创新职业教育转换运行机制 | 第94-98页 |
(二) 提供职业教育转换外在保障 | 第98-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