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磁流变液的组成与磁流变传力概述 | 第13-16页 |
1.2.1 磁流变液的组成 | 第13-15页 |
1.2.2 磁流变传力概述 | 第15-16页 |
1.3 磁流变液的性能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3.1 表观粘度 | 第16-17页 |
1.3.2 剪切屈服应力 | 第17页 |
1.3.3 工作温度范围 | 第17页 |
1.3.4 响应时间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磁流变液传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国内磁流变液传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国外磁流变液传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磁流变液层间传力计算模型 | 第23-41页 |
2.1 磁流变效应理论介绍 | 第23-24页 |
2.1.1 相变理论 | 第24页 |
2.1.2 场致偶极矩理论 | 第24页 |
2.2 磁流变液颗粒间作用力计算模型 | 第24-31页 |
2.2.1 经典偶极子模型 | 第25-27页 |
2.2.2 局部场偶极子模型 | 第27-29页 |
2.2.3 有限元理论模型 | 第29-30页 |
2.2.4 三种磁流变液颗粒作用力计算理论模型的比较 | 第30-31页 |
2.3 偶极子边界计算模型 | 第31-38页 |
2.3.1 弱磁情况目标颗粒受力分析 | 第34-38页 |
2.3.2 强磁情况目标颗粒受力分析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3章 剪切模式下磁流变液层间传力特性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 第41-53页 |
3.1 磁场控制系统 | 第41-42页 |
3.2 传动装置结构形式的设计 | 第42-44页 |
3.3 温控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3.4 磁路设计 | 第46-49页 |
3.4.1 导磁材料的选择以及磁路分布式的设计 | 第47-48页 |
3.4.2 磁路的计算与分析 | 第48-49页 |
3.5 电磁线圈的设计 | 第49-51页 |
3.5.1 电磁线圈横截面直径 | 第49-50页 |
3.5.2 单位长度上的平均匝数和单位厚度上的平均层数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实验装置磁场的仿真分析 | 第53-59页 |
4.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53-54页 |
4.1.1 安培环路定律 | 第53页 |
4.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第53-54页 |
4.1.3 高斯电通定律 | 第54页 |
4.1.4 高斯磁通定律 | 第54页 |
4.2 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4.2.1 定义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 | 第55页 |
4.2.2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5-56页 |
4.2.3 赋予材料属性以及划分网格 | 第56页 |
4.2.4 施加电流密度以及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4.2.5 磁场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剪切模式下磁流变液层间传力特性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5.1 实验装置 | 第59-60页 |
5.2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60-66页 |
5.2.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60-62页 |
5.2.2 剪切屈服应力与磁场的关系实验 | 第62-63页 |
5.2.3 剪切屈服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实验 | 第63-65页 |
5.2.4 剪切屈服应力与温度的关系实验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81页 |
6.1 剪切屈服应力与磁感应强度的实验研究 | 第69-70页 |
6.2 剪切屈服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实验研究 | 第70-72页 |
6.3 剪切屈服应力与温度的实验研究 | 第72-73页 |
6.4 剪切屈服应力与转盘所在位置的实验研究 | 第73-79页 |
6.5 三种理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分析 | 第79-81页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1-83页 |
7.1 总结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