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褐煤提质利用的必要性 | 第15页 |
1.2 褐煤提质利用的症结问题 | 第15-18页 |
1.2.1 热碎性对典型干燥示范工艺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热碎性对典型热解示范工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煤热破碎相关研究基础 | 第18-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衡量破碎程度主要参数 | 第22页 |
1.4 褐煤提质热碎性与煤燃烧热破碎的区别 | 第22-25页 |
1.5 煤中无机矿物的热转化行为及与褐煤粉化的联系 | 第25-28页 |
1.5.1 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1.5.2. 煤中无机矿物热转化行为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6 褐煤热碎的抑制方法研究思路 | 第28-31页 |
1.6.1 强化基础规律研究 | 第28-29页 |
1.6.2 褐煤抑制粉化方法的思路 | 第29-31页 |
1.7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7.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测试表征方法 | 第33-41页 |
2.1 实验原料来源 | 第33页 |
2.2 实验系统 | 第33-36页 |
2.2.1 回转窑系统 | 第33-35页 |
2.2.2 氮气制备系统 | 第35-36页 |
2.2.3 筛分及制样系统 | 第36页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第36-38页 |
2.4 褐煤碎裂/粉化程度的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褐煤热碎特性研究 | 第41-69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原料煤样 | 第41-42页 |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2-44页 |
3.3 慢速升温过程宝日褐煤热碎特性规律研究 | 第44-51页 |
3.3.1 提质温度对褐煤热碎特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回转速率对褐煤碎裂-粉化影响 | 第46-48页 |
3.3.3 时间对褐煤碎裂-粉化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4 不同入料粒度对碎裂-粉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多因素对褐煤碎裂-粉化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1-57页 |
3.4.1 灰色关联的模型化处理 | 第51-52页 |
3.4.2 基于灰色关联的褐煤热碎特性分析 | 第52-57页 |
3.5 快速升温对褐煤热碎性的影响 | 第57-66页 |
3.5.1 不同升温方式下的褐煤升温特性 | 第57-61页 |
3.5.2 不同升温方式下褐煤的热碎特性 | 第61-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褐煤热碎产物矿物性质分析 | 第69-95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页 |
4.2.1 原料 | 第70页 |
4.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70页 |
4.3 褐煤热碎产物的灰分分析 | 第70-71页 |
4.4 褐煤热碎产物的XRF分析 | 第71-75页 |
4.4.1 原煤及提质煤热碎产物的元素组成规律 | 第71-73页 |
4.4.2 煤中主要矿物元素(Si/Al/Ca/Fe)元素的分配规律 | 第73-75页 |
4.5 褐煤热碎产物的XRD分析 | 第75-83页 |
4.5.1 原始褐煤的XRD分析 | 第75-76页 |
4.5.2 宝日褐煤灰化特性研究 | 第76-79页 |
4.5.3 褐煤中温灰化后热碎产物的XRD分析 | 第79-83页 |
4.6 褐煤热碎产物的MLA分析 | 第83-92页 |
4.4.1 褐煤原煤的MLA分析探索 | 第83-86页 |
4.4.2 25~13mm产物的MLA分析 | 第86-89页 |
4.4.3 -0.075mm产物的MLA分析 | 第89-92页 |
4.7 褐煤矿物质的分配过程对褐煤热碎的影响分析 | 第92-9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抑制褐煤粉化方法研究 | 第95-113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5.2.1 原料样品 | 第95-96页 |
5.2.2 实验方法及测试设备 | 第96-97页 |
5.3 不同温度下液化残渣对褐煤粉化抑制作用 | 第97-106页 |
5.3.1 共热解产物的粒度分布规律 | 第97-98页 |
5.3.2 共热解产物的粉化率变化规律 | 第98-99页 |
5.3.3 共热解产物的造粒率变化规律 | 第99-100页 |
5.3.4 热解焦油品质的考察 | 第100-101页 |
5.3.5 回转窑炉膛表面粘结程度 | 第101-103页 |
5.3.6 褐煤及共热解产物的细观分析 | 第103-105页 |
5.3.7 液化残渣-褐煤共热解在不同反应器中的行为分析 | 第105-106页 |
5.3.8 液化残渣抑制褐煤粉化的综合评价 | 第106页 |
5.4 质量配比(液化残渣:褐煤)对抑制粉化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5.4.1 共热解产物粒度分布 | 第106-107页 |
5.4.2 共热解产物的粉化率 β 变化规律 | 第107-108页 |
5.4.3 共热解产物造粒率 λ 变化规律 | 第108-109页 |
5.4.4 共热解产物粘结炉壁状态考察 | 第109页 |
5.5 不同粒度配比下液化残渣对褐煤粉化抑制效果 | 第109-112页 |
5.5.1 共热解产物粒度分布 | 第109-110页 |
5.5.2 共热解产物的粉化率 β 变化规律 | 第110-111页 |
5.5.3 共热解产物造粒率 λ 变化规律 | 第111-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结论 | 第113-115页 |
6.2 创新点 | 第115页 |
6.3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