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文化理论论文--文化哲学论文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3 研究现状述评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第21-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概念界定第22-25页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5-26页
        1.5.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5.2 研究方法第26页
    1.6 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2章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产生的条件第28-44页
    2.1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8-31页
        2.1.1 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和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第28-29页
        2.1.2 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的困境和挑战第29-31页
    2.2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第31-40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第32-36页
        2.2.2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第36-40页
    2.3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产生的个人条件第40-43页
        2.3.1 对科学和文艺的兴趣爱好第41-42页
        2.3.2 与文化紧密相联的工作经历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第44-62页
    3.1 探索阶段(1921——1927)第44-52页
        3.1.1 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首次阐发第44-46页
        3.1.2 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失误第46-47页
        3.1.3 苏俄文艺建设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第47-50页
        3.1.4 科学技术建设思想的发端第50-52页
    3.2 形成阶段(1928——1929)第52-57页
        3.2.1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基本形成第52-55页
        3.2.2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正式确立第55-57页
    3.3 完善阶段(1929——1937)第57-61页
        3.3.1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晚期探索第57-59页
        3.3.2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成熟与完善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第62-99页
    4.1 文化建设基础论第62-66页
        4.1.1 文化的原则第62-63页
        4.1.2 文化的集约性第63-64页
        4.1.3 文化的粗放性第64-66页
    4.2 文化建设目的论第66-73页
        4.2.1 防止无产阶级政权蜕化变质第66-67页
        4.2.2 减少无产阶级革命的耗费第67页
        4.2.3 取得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第67-68页
        4.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统一第68-73页
    4.3 文化建设价值论第73-81页
        4.3.1 社会主义平等观第73-75页
        4.3.2 社会主义自由观第75-76页
        4.3.3 社会主义进步观第76-78页
        4.3.4 社会主义多样观第78-80页
        4.3.5 社会主义统一观第80-81页
    4.4 文化建设规律论第81-87页
        4.4.1 意识形态性劳动平衡规律第82-83页
        4.4.2 意识形态物质化规律第83-85页
        4.4.3 “观念方式”规律第85-87页
    4.5 文化建设策略论第87-94页
        4.5.1 打破和防止教育垄断第87-88页
        4.5.2 制定与文化相关的国家总体计划第88-90页
        4.5.3 培养无产阶级文化干部第90-91页
        4.5.4 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方针第91-92页
        4.5.5 在党的一般领导下开展文化竞赛第92-93页
        4.5.6 处理好文化普及和文化提高的关系第93-94页
    4.6 文化建设保障论第94-98页
        4.6.1 生产力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第94-95页
        4.6.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主义文化风格第95-96页
        4.6.3 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第96-97页
        4.6.4 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第97-98页
    4.7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5章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综合评析第99-119页
    5.1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特色第99-101页
        5.1.1 将平衡论思想贯穿文化建设理论始终第99-100页
        5.1.2 从意识形态性劳动视角看待文化建设第100-101页
    5.2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101-114页
        5.2.1 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第102-105页
        5.2.2 有别于“斯大林文化模式”的“布哈林文化方案”第105-112页
        5.2.3 推动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化的繁荣第112-114页
    5.3 布哈林文化建设理论的局限性第114-118页
        5.3.1 对文化的阶级性缺乏全面认识第114-115页
        5.3.2 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把握不准第115-116页
        5.3.3 没有实事求是的阐述斯大林时期苏联文化建设第116-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6章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第119-144页
    6.1 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第119-126页
        6.1.1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与挑战第120-123页
        6.1.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第123-124页
        6.1.3 加强和改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国家总体规划第124-126页
    6.2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家凝聚力第126-135页
        6.2.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第127-130页
        6.2.2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130-133页
        6.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33-134页
        6.2.4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第134-135页
    6.3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135-138页
        6.3.1 加快构建覆盖全球的文化传播体系第136-137页
        6.3.2 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第137-138页
        6.3.3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第138页
    6.4 激发市场主体的文化创造力第138-143页
        6.4.1 企业要遵循文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第138-140页
        6.4.2 处理好政府和文化市场的关系第140-141页
        6.4.3 大力发展社会文化组织第141-142页
        6.4.4 促进先进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平衡发展第142-143页
    6.5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地标的分类及塑造研究--以马鞍山市中心城区为例
下一篇:印度遗产保护历史理论与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