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1.1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 | 第9-11页 |
1.1.1 开士米型绒山羊 | 第9-10页 |
1.1.2 绒毛型绒山羊 | 第10-11页 |
1.2 绒山羊毛被生长规律 | 第11-13页 |
1.3 绒用动物毛被性状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遗传因素研究 | 第13-14页 |
1.3.2 非遗传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3.3 育种值估计 | 第15-16页 |
1.3.4 分子数量遗传学方面 | 第16-17页 |
1.4 绒山羊毛被性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 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 | 第19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2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2 研究一、内蒙古白绒山羊毛被类型划分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 | 第22-24页 |
2.1.2 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2.1 内蒙古白绒山羊群毛长的分布 | 第24-25页 |
2.2.2 评分结果 | 第25-26页 |
2.2.3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对其他最重要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26-27页 |
2.2.4 内蒙古绒山羊各经济性状不同毛长评分之间的多重比较 | 第27-30页 |
2.2.5 对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分类 | 第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3 研究二、毛被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 | 第31-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材料 | 第31页 |
3.1.2 方法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3.2.1 建立模型 | 第32页 |
3.2.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 | 第32-33页 |
3.2.3 方差组分与遗传参数 | 第33-34页 |
3.2.4 似然比检验选择最佳模型 | 第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4 研究三、毛长性状对各生产性能以及绒毛品质的线性和二次回归 | 第35-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4.1.1 材料 | 第35页 |
4.1.2 方法 | 第3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4.3 小结 | 第37-38页 |
5 研究四、不同毛被类型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 第38-4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5.1.1 材料 | 第38页 |
5.1.2 方法 | 第3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5.2.1 毛被类型的定义 | 第38-40页 |
5.2.2 不同毛被类型公母羊杂交后代的毛长平均值和毛被类型分化 | 第40-41页 |
5.3 小结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