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落石运动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冲击荷载计算理论研究 | 第12页 |
1.2.3 防护结构受落石冲击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数值建模 | 第17-38页 |
2.1 ABAQUS无限元理论 | 第17-19页 |
2.1.1 无限元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1.2 基本原理 | 第18页 |
2.1.3 无限元使用方法 | 第18-19页 |
2.2 建模过程 | 第19-25页 |
2.2.1 计算模型基本尺寸 | 第19-20页 |
2.2.2 模型构成及网格划分 | 第20-22页 |
2.2.3 初始条件及分析步 | 第22-23页 |
2.2.4 接触 | 第23-24页 |
2.2.5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24页 |
2.2.6 运动响应输出点设置 | 第24-25页 |
2.3 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理论 | 第25-31页 |
2.3.1 模型起源 | 第25页 |
2.3.2 损伤因子 | 第25页 |
2.3.3 有效应力 | 第25-26页 |
2.3.4 模型形式 | 第26-27页 |
2.3.5 塑性参数 | 第27-28页 |
2.3.6 拉压本构关系 | 第28-30页 |
2.3.7 动力分析应用情况 | 第30-31页 |
2.4 扩展的DRUCKER PRAGER本构模型 | 第31-33页 |
2.4.1 模型简介 | 第31-32页 |
2.4.2 模型屈服准则 | 第32页 |
2.4.3 线性D—P模型使用方法 | 第32页 |
2.4.4 模型参数 | 第32-33页 |
2.5 材料参数设置 | 第33-36页 |
2.6 模型分组 | 第36-37页 |
2.7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明洞衬砌结构落石冲击后损伤评估 | 第38-60页 |
3.1 力学响应特征 | 第38-41页 |
3.1.1 冲击接触荷载响应特征 | 第38-39页 |
3.1.2 衬砌各部位应力响应特征 | 第39-40页 |
3.1.3 混凝土拉压损伤情况对比 | 第40-41页 |
3.2 结构损伤特征 | 第41-45页 |
3.2.1 某工况结构各部位损伤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3.2.2 不同冲击速度损伤特征对比 | 第43-44页 |
3.2.3 不同落石直径损伤特征对比 | 第44-45页 |
3.3 损伤程度量化指标 | 第45-49页 |
3.3.1 拱部单元损伤因子均值 | 第45-46页 |
3.3.2 损伤指标与落石大小关系 | 第46-47页 |
3.3.3 损伤指标与冲击速度关系 | 第47-48页 |
3.3.4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量关系 | 第48页 |
3.3.5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48-49页 |
3.4 缓冲层厚 1M模型损伤程度与工况关系 | 第49-53页 |
3.4.1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49-50页 |
3.4.2 损伤程度分级 | 第50-53页 |
3.5 缓冲层厚 2M模型损伤程度与工况关系 | 第53-55页 |
3.5.1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53页 |
3.5.2 损伤程度分级 | 第53-55页 |
3.6 缓冲层厚 3M模型损伤程度与工况关系 | 第55-56页 |
3.6.1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55页 |
3.6.2 损伤程度分级 | 第55-56页 |
3.7 损伤指标与冲击动能关系综合分析 | 第56-58页 |
3.8 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加速度信号能损伤预警标准 | 第60-86页 |
4.1 信号的概念 | 第60页 |
4.2 信号的分类 | 第60-62页 |
4.2.1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 第60页 |
4.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 第60-61页 |
4.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 第61-62页 |
4.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 第62页 |
4.3 信号的处理 | 第62-70页 |
4.3.1 不同工况下振动加速度信号 | 第62-65页 |
4.3.2 离散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 第65-66页 |
4.3.3 时域采样定理 | 第66-67页 |
4.3.4 抗混叠滤波器 | 第67-69页 |
4.3.5 加速度信号能计算流程 | 第69-70页 |
4.4 缓冲层厚 1M模型信号能特征 | 第70-75页 |
4.4.1 纵向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4.4.2 横向分布特征 | 第72-74页 |
4.4.3 信号能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74-75页 |
4.5 缓冲层厚 2M模型信号能特征 | 第75-78页 |
4.5.1 纵向分布特征 | 第75-76页 |
4.5.2 横向分布特征 | 第76-77页 |
4.5.3 信号能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77-78页 |
4.6 缓冲层厚 3M模型信号能特征 | 第78-81页 |
4.6.1 纵向分布特征 | 第78-79页 |
4.6.2 横向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4.6.3 信号能与冲击动能关系 | 第80-81页 |
4.7 信号能与冲击动能关系综合分析 | 第81-82页 |
4.8 损伤预警初步判断标准 | 第82-84页 |
4.8.1 缓冲层厚 1m | 第82-83页 |
4.8.2 缓冲层厚 2m | 第83-84页 |
4.8.3 缓冲层厚 3m | 第84页 |
4.9 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6-89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