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困境儿童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第10-11页 |
1.2 家庭功能概述 | 第11-12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2.2 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1.3 疏离感概述 | 第12-14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心理弹性 | 第14-15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4.2 心理弹性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5 情绪-行为问题概述 | 第15-17页 |
1.5.1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5.2 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6 家庭功能影响情绪-行为问题的多重中介模型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困境儿童家庭功能、疏离感、心理弹性、情绪-问题行为现状研究 | 第21-36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3-36页 |
3.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23页 |
3.2.2 现状研究 | 第23-26页 |
3.2.3 困境儿童与非困境儿童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3.2.4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27-29页 |
3.2.5 困境儿童家庭功能对情绪-行为问题的作用 | 第29-30页 |
3.2.6 疏离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情绪-行为问题间多重中介作用 | 第30-36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6-42页 |
4.1 现状研究的讨论 | 第36-37页 |
4.1.1 困境儿童家庭功能的现状 | 第36页 |
4.1.2 困境儿童疏离感的现状 | 第36-37页 |
4.1.3 困境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 | 第37页 |
4.1.4 困境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现状 | 第37页 |
4.2 困境儿童与非困境儿童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4.2.1 家庭功能的差异 | 第37-38页 |
4.2.2 疏离感的差异 | 第38页 |
4.2.3 心理弹性的差异 | 第38页 |
4.2.4 情绪-行为问题的差异 | 第38页 |
4.3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的讨论 | 第38-40页 |
4.3.1 不同性别困境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 | 第38-39页 |
4.3.2 不同家庭所在地困境儿童在心理弹性的差异 | 第39页 |
4.3.3 不同性别困境儿童情绪-行为的差异 | 第39-40页 |
4.3.4 不同监护人困境儿童情绪-行为的差异 | 第40页 |
4.4 困境儿童家庭功能对情绪-行为问题的作用 | 第40页 |
4.5 疏离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情绪-行为问题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建议 | 第42-45页 |
5.1 关注困境儿童教育,降低困境儿童疏离感 | 第42页 |
5.1.1 政府方面 | 第42页 |
5.1.2 学校方面 | 第42页 |
5.2 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家庭亲密性 | 第42-43页 |
5.2.1 增加沟通频率,维持亲子关系 | 第43页 |
5.2.2 引导困境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 第43页 |
5.3 提高心理弹性,培养积极品质 | 第43-45页 |
5.3.1 个人方面 | 第43页 |
5.3.2 家庭方面 | 第43-44页 |
5.3.3 学校方面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45-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6.2.1 研究对象不全面 | 第45页 |
6.2.2 未具体化儿童家庭情况 | 第45-46页 |
6.2.3 缺乏定性研究 | 第4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6.3.1 扩展研究对象 | 第46页 |
6.3.2 具体化儿童家庭情况调查 | 第46页 |
6.3.3 完善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