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SDM中脱氮和甲烷化 | 第8-9页 |
1.1.1 生物脱氮 | 第8-9页 |
1.1.2 甲烷化过程 | 第9页 |
1.2 SDM体系的影响因子 | 第9-11页 |
1.2.1 碳源种类对SDM的影响 | 第9-10页 |
1.2.2 COD/NO_3~--N对SDM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3 氮氧化物对产甲烷活性的抑制 | 第11页 |
1.3 SDM中的微生物 | 第11-12页 |
1.3.1 SDM中主要微生物种群 | 第11-12页 |
1.3.2 SDM中不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 第12页 |
1.4 厌氧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4.1 微生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4.2 微生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不同氮氧化物对SDM和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1 接种污泥 | 第16页 |
2.1.2 合成废水 | 第16页 |
2.1.3 间歇实验 | 第16-17页 |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7页 |
2.1.5 产甲烷菌的定性分析 | 第17-18页 |
2.1.6 产甲烷菌的定量分析 | 第18-19页 |
2.1.7 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19页 |
2.1.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 | 第20-26页 |
2.2.1 不同氮氧化物对SDM运行的影响 | 第20-23页 |
2.2.2 不同氮氧化物对古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不同氮氧化物影响下古菌数量变化 | 第24-26页 |
2.2.4 不同氮氧化物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结构的变化 | 第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2.3.1 NO_3~--N和NO_2~--N对产甲烷活性的抑制 | 第26-27页 |
2.3.2 NO_3~--N和NO_2~--N对产甲烷菌变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同碳源下COD/NO_3~--N对SDM体系中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29-4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3.1.1 反应器的运行 | 第29-30页 |
3.1.2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1.3 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1页 |
3.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2 结果 | 第32-38页 |
3.2.1 不同碳源条件下COD/NO_3~--N对SDM运行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不同碳源条件下COD/NO_3~--N对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不同碳源条件下COD/NO_3~--N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不同碳源条件下COD/NO_3~--N对产甲烷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 第37-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3.3.1 不同碳源条件下COD/NNO_3~--N对SDM运行的影响 | 第38页 |
3.3.2 微生物的变化与运行条件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OLR及NLR对SDM中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反应器的运行 | 第40页 |
4.1.2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1.3 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4.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4.2 结果 | 第41-45页 |
4.2.1 不同负荷影响下反应器的运行 | 第41-43页 |
4.2.2 不同负荷对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43页 |
4.2.3 不同负荷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不同负荷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结构的变化 | 第44-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3.1 不同负荷对SDM的影响 | 第45页 |
4.3.2 运行条件和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HRT对SDM中产甲烷菌的影响 | 第47-52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5.1.1 反应器的运行 | 第47页 |
5.1.2 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47页 |
5.1.3 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47-48页 |
5.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页 |
5.2 结果 | 第48-50页 |
5.2.1 HRT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多样性的变化 | 第48页 |
5.2.2 HRT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 第48-50页 |
5.3 讨论 | 第50-51页 |
5.3.1 HRT对产甲烷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50页 |
5.3.2 HRT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培养方式对产甲烷菌的影响 | 第52-57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6.1.1 反应器的运行 | 第52-53页 |
6.1.2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53页 |
6.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页 |
6.2 结果 | 第53-55页 |
6.2.1 不同培养方式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多样性的变化 | 第53页 |
6.2.2 不同培养方式影响下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6.3 讨论 | 第55-56页 |
6.3.1 培养方式对产甲烷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6.3.2 培养方式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第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8页 |
7.1 总结 | 第57页 |
7.2 前景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