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于产业安全视角的我国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2.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2.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 论文架构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论文架构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20-23页
2 文献与基础理论综述第23-37页
    2.1 文献综述第23-29页
        2.1.1 信用评级产业第23-24页
        2.1.2 产业安全第24-27页
        2.1.3 产业竞争力第27-28页
        2.1.4 文献评论第28-29页
    2.2 相关概念第29-31页
        2.2.1 信用评级第29-30页
        2.2.2 产业安全第30页
        2.2.3 产业竞争力第30-31页
    2.3 产业经济与产业安全第31-32页
        2.3.1 产业组织理论第31-32页
        2.3.2 产业结构理论第32页
    2.4 产业竞争力理论第32-37页
        2.4.1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第32-33页
        2.4.2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第33页
        2.4.3 "钻石体系"及其衍生模型第33-37页
3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安全性研究第37-57页
    3.1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安全性分析范式第37-39页
    3.2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主体安全性分析第39-49页
        3.2.1 产业组织安全分析第40-43页
        3.2.2 产业结构安全分析第43-45页
        3.2.3 产业布局安全分析第45-47页
        3.2.4 产业政策安全分析第47-49页
    3.3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客体安全性分析第49-52页
        3.3.1 信用评级产业的国民经济基础性分析第49-50页
        3.3.2 信用评级产业的国民经济波及性分析第50-52页
    3.4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产品安全性分析第52-55页
        3.4.1 信用评级产业国际地位比较第53-55页
        3.4.2 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对我国利益的影响第55页
    3.5 小结第55-57页
4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自身产业安全的因素研究第57-67页
    4.1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生存分析第58-61页
        4.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58页
        4.1.2 主要评级对象发展情况第58-59页
        4.1.3 信用评级产业政策环境第59-61页
    4.2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发展分析第61-64页
        4.2.1 发展动因分析第61页
        4.2.2 发展原则分析第61-62页
        4.2.3 发展机遇分析第62-63页
        4.2.4 发展挑战分析第63-64页
    4.3 生存和发展要求提高竞争力第64页
    4.4 小结第64-67页
5 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研究第67-81页
    5.1 影响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第67-69页
    5.2 产业竞争力分析方法对比研究第69-71页
        5.2.1 指标综合评价法第70-71页
        5.2.2 全要素生产率法第71页
    5.3 主成分分析视角的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综合研究第71-79页
        5.3.1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第71-72页
        5.3.2 指标体系建立第72-74页
        5.3.3 信用评价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第74-79页
    5.4 小结第79-81页
6 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效率研究第81-95页
    6.1 信用评级产业市场结构第81-82页
    6.2 信用评级产业生产前沿理论第82-84页
        6.2.1 生产前沿的定义第82-83页
        6.2.2 估计生产前沿第83-84页
    6.3 信用评级产业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第84-87页
    6.4 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第87-93页
        6.4.1 指标来源第87-88页
        6.4.2 DEA评价流程第88-89页
        6.4.3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的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第89-93页
    6.5 小结第93-95页
7 提升信用评级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路径研究第95-101页
    7.1 加大政府支持扶持力度第95-96页
        7.1.1 明确信用评级产业属性及发展模式第95页
        7.1.2 扶持本土大型龙头信用评级机构第95页
        7.1.3 加大信用评级技术人才投入力度第95-96页
        7.1.4 加强信用评级宣传以提高认知度第96页
    7.2 加强信用评级法制的建设第96-97页
        7.2.1 完善信用评级的监管法规第96页
        7.2.2 建立有效准入和退出机制第96-97页
        7.2.3 强化信用评级产业自律管理第97页
    7.3 引导规范信用评级市场第97-98页
        7.3.1 优化信用评级的市场环境第97页
        7.3.2 扩大信用评级市场需求第97-98页
        7.3.3 加快信用评级数据库建设第98页
        7.3.4 推进信用评级国际化发展第98页
    7.4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素质第98-101页
        7.4.1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管理第98-99页
        7.4.2 增强信用评级机构创新意识第99-101页
8 总结和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1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革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下一篇:我国地方行政层级设置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