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 | 第16-23页 |
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16-19页 |
2.1.1 第一阶段:2003年以前,以卫生部门监管为主 | 第16-17页 |
2.1.2 第二阶段:2003年以后,分段监管与综合协调相结合 | 第17-18页 |
2.1.3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 | 第18-19页 |
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以江苏省为例 | 第19-20页 |
2.3 全省食品行业概况及监管情况 | 第20-23页 |
2.3.1 农产品质量概况 | 第20页 |
2.3.2 食品生产企业概况及监管情况 | 第20-21页 |
2.3.3 食品流通企业概况及监管情况 | 第21页 |
2.3.4 餐饮企业概况及监管情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分析 | 第23-30页 |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优势:食品安全治理从分散到统筹 | 第23-24页 |
3.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性问题 | 第24-30页 |
3.2.1 法制系统还不够完善 | 第24页 |
3.2.2 食品标准偏低 | 第24-26页 |
3.2.3 食品标准与监管分开 | 第26-27页 |
3.2.4 技术资源整合还不到位 | 第27-28页 |
3.2.5 农委、食药监、检验检疫、海洋渔业等部门仍然存在分段监管情况 | 第28页 |
3.2.6 公众参与度较低 | 第28页 |
3.2.7 食品行业诚信度较低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及启示 | 第30-36页 |
4.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0-32页 |
4.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2-33页 |
4.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3-34页 |
4.4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之启示 | 第34-36页 |
4.4.1 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4-35页 |
4.4.2 部门间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 第35页 |
4.4.3 有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 | 第35页 |
4.4.4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公众参与良好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展路径及方向 | 第36-48页 |
5.1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制体系 | 第36页 |
5.2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第36-37页 |
5.3 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投入 | 第37页 |
5.4 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平台 | 第37-39页 |
5.4.1 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 | 第37-39页 |
5.4.2 媒体舆论监督引导 | 第39页 |
5.5 优化食品安全社会环境 | 第39-48页 |
5.5.1 加强行业监管 | 第39-40页 |
5.5.2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第40-42页 |
5.5.3 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 第42-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