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3页 |
(一) 太湖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移民小史 | 第8-9页 |
(二) 太湖方言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三) 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 第11-13页 |
二、太湖方言城西话音系 | 第13-30页 |
(一) 声韵调分析 | 第13-24页 |
1. 声韵调系统 | 第13-14页 |
2. 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14-24页 |
(二) 文白异读 | 第24-28页 |
1. 声母文白异读 | 第24-25页 |
2. 韵母文白异读 | 第25-27页 |
3. 声调文白异读 | 第27-28页 |
(三) 轻声 | 第28-30页 |
三、中古音与城西方音的比较 | 第30-43页 |
(一) 声韵调系统的比较 | 第30-40页 |
1. 声母系统 | 第30-32页 |
2. 韵母系统 | 第32-39页 |
3. 声调系统 | 第39-40页 |
(二) 城西方音的主要音韵特点 | 第40-43页 |
四、太湖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异及分区 | 第43-44页 |
五、太湖方言与周边方言的语音比较 | 第44-75页 |
(一) 声母特点的比较 | 第44-54页 |
1.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 | 第44-46页 |
2.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 | 第46-47页 |
3. 见系声母的今读 | 第47-51页 |
4. 日母的今读 | 第51页 |
5. 泥来母的今读 | 第51-54页 |
(二) 韵母特点的比较 | 第54-68页 |
1. 阴声韵 | 第54-60页 |
2. 阳声韵 | 第60-66页 |
3. 入声韵 | 第66-68页 |
(三) 声调特点的比较 | 第68-70页 |
1. 各方言点的声调系统 | 第68页 |
2. 声调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 第68-70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70-75页 |
1. 各方言点语音特征的共性和差异 | 第70-72页 |
2. 太湖方音中的赣方言特征和江淮官话特征 | 第72页 |
3. 从皖西南方言内部差异看江淮官话对皖西南方言的影响 | 第72-73页 |
4. 从语音比较看太湖方言的性质 | 第73-75页 |
六、单字音考 | 第75-79页 |
(一) "妳"字考 | 第75-77页 |
1. 妳1 | 第75页 |
2. 妳2 | 第75-77页 |
3. 妳3 | 第77页 |
(二) "吕"字考 | 第77页 |
(三) "伏"字考 | 第77-79页 |
七、结语 | 第79-80页 |
注释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一:太湖姓氏族系源地及迁入太湖时间表 | 第85-90页 |
附录二:太湖方言城西话同音字汇 | 第90-104页 |
附录三:太湖方言城西话分类词表 | 第104-1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有关的论文 | 第16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