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1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3.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2章 浙江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分析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基于SWOT法和AHP法的组合分析法简析 | 第25-31页 |
2.2.1 SWOT法和AHP法概述 | 第25-26页 |
2.2.2 基于SWOT法和AHP法的组合方法分析模型建立步骤 | 第26-27页 |
2.2.3 基于SWOT法和AHP法组合分析方法的数据分析流程 | 第27-31页 |
2.3 基于SWOT+AHP法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环境分析 | 第31-39页 |
2.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第31-35页 |
2.3.2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AHP分析 | 第35-38页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3章 浙江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技术路线和思路目标 | 第41-47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1-43页 |
3.2.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 第41页 |
3.2.2 基础设施完善与农机创新研制相结合 | 第41-42页 |
3.2.3 轻便安全与节约环保相结合 | 第42页 |
3.2.4 创新发展机制与优化扶持政策相结合 | 第42-43页 |
3.3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路线 | 第43页 |
3.3.2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3.4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 第44-45页 |
3.4.1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44-45页 |
3.4.2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4章 浙江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总体需求、产业需要与区域布局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总体需求 | 第47-49页 |
4.2.1 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技术需求 | 第47-48页 |
4.2.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装备技术需求 | 第48-49页 |
4.3 产业需求 | 第49-52页 |
4.3.1 粮油产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第49页 |
4.3.2 特色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第49-50页 |
4.3.3 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第50-51页 |
4.3.4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第51页 |
4.3.5 生态循环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第51-52页 |
4.4 区域布局 | 第52-54页 |
4.4.1 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机械化布局 | 第52页 |
4.4.2 适应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的农业机械化布局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5章 加快浙江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与主要措施 | 第57-63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5.2.1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和丘陵山区农机化扶持政策 | 第57-58页 |
5.2.2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 | 第58页 |
5.2.3 加快适应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研制开发 | 第58-59页 |
5.2.4 强化农机与农艺及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 第59页 |
5.3 主要措施 | 第59-61页 |
5.3.1 加强农田和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 第59-60页 |
5.3.2 大力培育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 第60页 |
5.3.3 加快农业急需农机装备技术的示范推广 | 第60-61页 |
5.3.4 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