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论证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1 论证思路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2 构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必要性第17-26页
    2.1 失独家庭概述第17-23页
        2.1.1 法律上失独家庭的定义第17页
        2.1.2 失独家庭出现的原因第17-19页
        2.1.3 失独家庭的数量与规模第19-20页
        2.1.4 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第20-23页
    2.2 构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23-26页
        2.2.1 失独家庭属于弱势群体第23页
        2.2.2 失独家庭面临生存与养老的困境第23-24页
        2.2.3 践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第24-26页
3 构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第26-31页
    3.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第26-29页
        3.1.1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第26-27页
        3.1.2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的基金理论第27-28页
        3.1.3 列宁的社会保障理论第28-29页
    3.2 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第29-30页
        3.2.1 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第29-30页
        3.2.2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新发展第30页
    3.3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对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指导第30-31页
4 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现状及不足之处第31-37页
    4.1 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第31-35页
        4.1.1 原则性法律法规第31-32页
        4.1.2 具体性法律法规第32-33页
        4.1.3 指导方针和政策规定第33-35页
    4.2 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4.2.1 保障立法层次低第35页
        4.2.2 保障制度体系残缺第35-36页
        4.2.3 保障主体单一第36页
        4.2.4 保障对象识别缺乏针对性第36页
        4.2.5 覆盖面低,保障标准低第36-37页
5 国外老年人法律保障制度立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7-45页
    5.1 美国的倒按揭贷款制度第37-42页
        5.1.1 倒按揭贷款制度的定义第37-38页
        5.1.2 美国HECM模式第38-40页
        5.1.3 对我国的启示第40-42页
    5.2 成年人收养制度(不完全收养制度)第42-45页
        5.2.1 成年人收养制度的定义第42页
        5.2.2 德国的成年人收养制度第42-44页
        5.2.3 对我国的启示第44-45页
6 构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基本路径第45-52页
    6.1 完善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第45-47页
        6.1.1 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立法第45-46页
        6.1.2 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立法第46-47页
    6.2 在《收养法》中确定成年人收养制度第47-49页
        6.2.1 明确成年人收养制度的立法第47页
        6.2.2 确定成年人收养制度的要件第47-48页
        6.2.3 办理成年人收养关系的程序第48页
        6.2.4 试收养制度与可撤销制度第48-49页
    6.3 对倒按揭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建议第49-52页
        6.3.1 倒按揭贷款制度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定第49-50页
        6.3.2 倒按揭贷款制度的运作构想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困境儿童保障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地调查
下一篇:论法治中国视野下的审判权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