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审判权独立的基础理论 | 第15-22页 |
2.1 审判权独立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对审判权独立的论述 | 第17-1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对审判权定位的理论基础 | 第17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审判权独立的论述 | 第17-19页 |
2.3 我国审判权独立理论的特点 | 第19-22页 |
2.3.1 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审判权独立的实现 | 第20-21页 |
2.3.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审判权的相对独立 | 第21-22页 |
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审判权独立的改革与延续 | 第22-29页 |
3.1 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 第22-24页 |
3.2 法治中国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第24-25页 |
3.3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审判权独立的战略部署 | 第25-29页 |
3.3.1 明确审判权行使的主体 | 第27页 |
3.3.2 推进审判权去地方化 | 第27-28页 |
3.3.3 推进审判权去行政化 | 第28-29页 |
4 审判权独立在我国面临的问题 | 第29-33页 |
4.1 审判权行使的地方化 | 第29-30页 |
4.1.1 审判机关设置的地方化 | 第29-30页 |
4.1.2 审判机关经费和人事任免的地方化 | 第30页 |
4.2 审判权行使的行政化 | 第30-31页 |
4.2.1 审判委员会制度引起审判行政化 | 第30-31页 |
4.2.2 案件审批制度引起审判行政化 | 第31页 |
4.3 法官低职业化 | 第31-32页 |
4.4 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4.4.1 人大监督方式的合法性障碍 | 第32页 |
4.4.2 法院内部监督指导功能的过度扩张 | 第32-33页 |
4.4.3 舆论监督审判的不当扩张 | 第33页 |
5 法治中国视野下审判权独立的制度完善 | 第33-46页 |
5.1 完善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方式 | 第35-38页 |
5.1.1 加强宏观领导,推进领导方式的法制化 | 第36-37页 |
5.1.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审判队伍的廉洁高效 | 第37页 |
5.1.3 弱化业务领导,严禁党政干部干涉具体审判工作 | 第37-38页 |
5.2 落实审判机关独立的宪法地位 | 第38-41页 |
5.2.1 厘清审判机构与地方人大、政府的关系 | 第38-39页 |
5.2.2 设置区别于行政区划的司法区 | 第39-40页 |
5.2.3 取消法院行政级别设置 | 第40-41页 |
5.3 改进人大监督审判权的方式 | 第41-43页 |
5.3.1 明确监督主体 | 第41页 |
5.3.2 明确监督内容 | 第41-42页 |
5.3.3 明确监督方式和程序 | 第42-43页 |
5.4 完善法官选任制度 | 第43-46页 |
5.4.1 严格初任法官任职资格 | 第43-44页 |
5.4.2 完善法官任用程序 | 第44-45页 |
5.4.3 完善法官退出制度 | 第45-46页 |
5.5 制定《新闻法》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 第46页 |
6 结论 | 第46-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