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2.1 工程变更与设计变更 | 第19-20页 |
2.2 设计变更的分类 | 第20页 |
2.3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界定 | 第20页 |
2.4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的特点分析 | 第20-24页 |
2.4.1 设计变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 第20-22页 |
2.4.2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对项目建设影响巨大 | 第22页 |
2.4.3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因素众多 | 第22-23页 |
2.4.4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因素之间关系复杂 | 第23-24页 |
2.5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5.1 风险意识淡薄,忽视设计阶段的预先控制 | 第24页 |
2.5.2 项目参与各方组织协调困难,造成设计变更风险增大 | 第24页 |
2.5.3 缺乏有效的设计变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 第24页 |
2.5.4 设计变更风险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 第24-25页 |
2.5.5 风险识别难度大 | 第25页 |
2.5.6 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完善、不规范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全过程识别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32页 |
3.1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因素的识别 | 第26-29页 |
3.1.1 风险识别对象的界定 | 第26页 |
3.1.2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确定 | 第26-27页 |
3.1.3 风险因素识别的步骤 | 第27页 |
3.1.4 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类 | 第27-29页 |
3.2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3.2.1 风险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29-30页 |
3.2.2 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2-49页 |
4.1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2页 |
4.2 建设工程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第32-33页 |
4.3 BP神经网络简介 | 第33-34页 |
4.4 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变更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4-40页 |
4.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方法 | 第35页 |
4.4.2 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输出的定义 | 第35页 |
4.4.3 设计变更风险因素指标评价值的确定与处理 | 第35-36页 |
4.4.4 BP神经网络参数的设定 | 第36-37页 |
4.4.5 BP神经网络的模型设计 | 第37-38页 |
4.4.6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 第38-40页 |
4.4.7 设计变更风险因素与项目投资额变化率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4.5 设计变更风险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40-43页 |
4.6 设计变更风险因素的分类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4.7 设计变更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 | 第46-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49-55页 |
5.1 项目背景简介 | 第49-50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49页 |
5.1.2 工程特点 | 第49-50页 |
5.2 项目设计变更风险因素评价值的确定与处理 | 第50-51页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对项目的设计变更风险预测 | 第51-52页 |
5.4 项目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页 |
5.5 项目设计变更风险应对与控制方案 | 第52-53页 |
5.5.1 常见的风险应对方法 | 第52-53页 |
5.5.2 对道路工程的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 | 第53页 |
5.6 设计变更风险评价与控制模型的应用 | 第53-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