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天然产物全合成的重要作用 | 第11-13页 |
1.2 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串联反应 | 第13-16页 |
1.3 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喜树碱、乌檀属、原小檗碱类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 | 第17-176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17-53页 |
2.1.1 喜树碱的分离、结构、活性 | 第17-19页 |
2.1.2 喜树碱的构效关系 | 第19-21页 |
2.1.3 喜树碱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4页 |
2.1.4 乌檀属生物碱的分离、结构、活性以及与喜树碱的生源关系 | 第24-26页 |
2.1.5 原小檗碱属异喹啉生物碱的分离、结构、活性以及生物合成途径 | 第26-28页 |
2.1.6 喜树碱的全合成 | 第28-45页 |
2.1.6.1 B环的构建 | 第30-33页 |
2.1.6.2 BC环的构建 | 第33-37页 |
2.1.6.3 C环的构建 | 第37-38页 |
2.1.6.4 CD环的构建 | 第38-39页 |
2.1.6.5 D、E环的构建 | 第39-40页 |
2.1.6.6 E环20-位手性中心的建立 | 第40-45页 |
2.1.7 乌檀属生物碱的全合成 | 第45-49页 |
2.1.8 原小檗碱属异喹啉生物碱的全合成 | 第49-53页 |
2.2 课题的设计 | 第53-5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97页 |
2.3.1 环化前体2-240a的制备 | 第58-60页 |
2.3.2 炔烃氢胺化反应条件优化—金属试剂活化 | 第60-62页 |
2.3.3 串联环化反应条件优化—底物活化 | 第62-65页 |
2.3.4 底物普适性考察:5-6并环结构 | 第65-67页 |
2.3.5 底物普适性考察:6-6并环结构 | 第67-70页 |
2.3.6 机理讨论 | 第70-71页 |
2.3.7 一锅法反应初探 | 第71-72页 |
2.3.8 喜树碱的全合成—路线1 | 第72-76页 |
2.3.9 喜树碱的全合成—路线2 | 第76-88页 |
2.3.10 喜树碱的全合成—路线3 | 第88-94页 |
2.3.11 喜树碱基本骨架的后修饰 | 第94-97页 |
2.4 总结 | 第97-98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98-168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第三章 含八元环二倍半萜的全合成研究 | 第176-262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176-197页 |
3.1.1 含八元环二倍半萜的分离、结构、活性以及生源合成简介 | 第180-184页 |
3.1.1.1 ophiobolin类二倍半萜的分离、结构、活性 | 第180-181页 |
3.1.1.2 variecolin类二倍半萜的分离、结构、活性 | 第181-183页 |
3.1.1.3 含八元环二倍半萜的生源合成 | 第183-184页 |
3.1.2 含八元环二倍半萜的全合成综述 | 第184-197页 |
3.1.2.1 ophiobolin类二倍半萜的全合成研究 | 第184-192页 |
3.1.2.2 variecolin类二倍半萜的全合成研究 | 第192-197页 |
3.2 课题的设计与反合成分析 | 第197-20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220页 |
3.3.1 ophiobolinA5-8-5基本骨架的构建 | 第202-211页 |
3.3.1.1 运用烷基化构建季碳中心 | 第202-205页 |
3.3.1.2 运用丙烯腈构建季碳中心,环化前体3-141的制备 | 第205-207页 |
3.3.1.3 烯炔复分解反应的尝试—5-8-5环系的构筑 | 第207-211页 |
3.3.2 variecolin 5-8-6-5基本环系的构建 | 第211-220页 |
3.4 总结 | 第220-221页 |
3.5 实验部分 | 第221-258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258-262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262-263页 |
附录一 第二章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第263-270页 |
附录二 第三章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第270-274页 |
附录三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第274-280页 |
附录四 已知化合物参考文献 | 第280-281页 |
附录五 重要化合物核磁谱图 | 第281-301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汇总 | 第301-302页 |
致谢 | 第302-3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