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6-30页 |
·蛭弧菌及相关研究 | 第16-28页 |
·蛭弧菌的分类 | 第16-17页 |
·蛭弧菌的生活史及噬菌机制 | 第17-20页 |
·蛭弧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噬菌特性 | 第20-23页 |
·蛭弧菌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 第23页 |
·蛭弧菌形态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蛭弧菌保存方法的研究 | 第26-27页 |
·蛭弧菌的应用研究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8-30页 |
·背景及意义 | 第28-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海水和海泥蛭弧菌的分离纯化 | 第30-46页 |
·预备实验 | 第30-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宿主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宿主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宿主菌细胞培养和制备 | 第36页 |
·宿主菌添加量的优化 | 第36页 |
·蛭弧菌的分离纯化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宿主菌吸光值(OD)与菌落数(CFU)的标准曲线 | 第36-38页 |
·宿主菌生长曲线 | 第38-39页 |
·宿主菌添加量的优化 | 第39-41页 |
·分离结果 | 第41-42页 |
·不同蛭弧菌菌株噬菌斑的大小及数量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宿主菌的选择 | 第44页 |
·蛭弧菌的不同分型 | 第44-45页 |
·海洋环境蛭弧菌的数量 | 第45-46页 |
第3章 海水和海泥蛭弧菌的鉴定和保存 | 第46-59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样品 | 第46页 |
·菌株 | 第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海水和培养基 | 第46-47页 |
·主要溶液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引物合成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蛭弧菌基因组DNA提取及PCR鉴定 | 第47-49页 |
·透射电镜观测 | 第49页 |
·蛭弧菌菌株的短期保存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PCR鉴定结果 | 第50-52页 |
·电镜鉴定 | 第52页 |
·蛭弧菌的短期保存 | 第52-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PCR条件的摸索 | 第57页 |
·蛭弧菌的保存 | 第57-59页 |
第4章 海洋蛭弧菌对肠道致病菌噬菌特性的研究 | 第59-68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宿主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9页 |
·宿主菌细胞培养和制备 | 第59页 |
·蛭弧菌对肠道致病菌噬菌能力的测定 | 第59-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蛭弧菌对肠道致病菌的噬菌能力 | 第60-62页 |
·噬菌斑大小、数量与宿主裂解率的关系 | 第62页 |
·蛭弧菌与宿主菌共培养的生长曲线 | 第62-65页 |
·蛭弧菌数量的变化趋势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不同环境蛭弧菌对宿主菌的寄生性比较 | 第66页 |
·蛭弧菌对不同肠道致病菌的裂解能力 | 第66-67页 |
·噬菌斑数量、大小与蛭弧菌裂解能力的关系 | 第67-68页 |
第5章 蛭弧菌对食源性细菌的防控 | 第68-79页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样品 | 第68页 |
·蛭弧菌混合液配制 | 第68页 |
·设备和材料 | 第68页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68-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70页 |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 第70页 |
·pH值的测定 | 第70页 |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菌落总数 | 第71页 |
·大肠菌群数 | 第71-73页 |
·pH值 | 第73-74页 |
·挥发性盐基氮 | 第74-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菌落总数 | 第77-78页 |
·大肠菌群 | 第78页 |
·挥发性盐基氮 | 第78-79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