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中国海军重建研究(1895-1911)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第一章 1895年以前的海军发展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海军发展 | 第18-22页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战后形势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甲午战后重建海军的讨论 | 第26-44页 |
第一节 战后的民间舆论 | 第26-31页 |
一、海权理论的传入与海权意识觉醒 | 第26-28页 |
二、郑观应的海防观 | 第28-29页 |
三、外国媒体观察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战后的政府筹议 | 第31-44页 |
一、袁世凯与清末海军 | 第31-34页 |
二、姚锡光与“急就”、“分年”二法 | 第34-38页 |
三、琅威理的建议 | 第38-40页 |
四、载洵与海军重建 | 第40-44页 |
第三章 重建海军的措施 | 第44-54页 |
第一节 恢复海军建制—从海军衙门到海军部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海军舰只的购造 | 第47-51页 |
一、购买国外舰只 | 第47-49页 |
二、自造舰只 | 第49页 |
三、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的组建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恢复海军教育 | 第51-54页 |
一、兴复海军学堂 | 第52页 |
二、派遣海军留学生—从欧洲转向日本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现代化视野下的海军重建评述 | 第54-58页 |
一、海权理论传入与民族觉醒 | 第54页 |
二、海军建设的成就 | 第54-55页 |
三、历史局限性 | 第55-56页 |
四、全球视野下的对比评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