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近代东南地区溺婴的诸面貌 | 第15-39页 |
第一节 近代东南地区溺婴的基本情况 | 第15-28页 |
一、溺婴的性别与出生次序选择 | 第15-17页 |
二、溺婴的方式 | 第17-18页 |
三、溺婴的实施者 | 第18-23页 |
四、溺婴的群体阶层 | 第23页 |
五、溺婴程度的动态变化 | 第23-28页 |
第二节 近代东南地区溺婴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 第28-39页 |
一、多重因素的综合 | 第28-35页 |
二、溺婴的严重后果 | 第35-39页 |
第二章 近代西方及东南士人对溺婴的态度 | 第39-51页 |
第一节 近代西方对溺婴的态度 | 第39-43页 |
第二节 近代东南士人对溺婴的批评之声 | 第43-47页 |
第三节 “溺婴”的异调:汪士铎《乙丙日记》的个案分析 | 第47-51页 |
第三章 近代东南地区的拯溺措施 | 第51-95页 |
第一节 政府的法律法规 | 第51-62页 |
一、晚清政府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 | 第51-56页 |
二、民国法令的颁布 | 第56-62页 |
第二节 育婴事业的兴起 | 第62-74页 |
一、本土的育婴组织 | 第62-72页 |
二、西方教会的育婴事业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民间文化对溺婴的反击 | 第74-95页 |
一、天律 | 第75-76页 |
二、戒溺歌、戒溺图的流传 | 第76-89页 |
三、讲约、戏曲的教化 | 第89-90页 |
四、功过格 | 第90-95页 |
结语 | 第95-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