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说明 | 第2-3页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红日》研究成果概述 | 第8-20页 |
一、《红日》的叙事与话语研究 | 第8-12页 |
二、《红日》的人物形象研究 | 第12-14页 |
三、《红日》的艺术成就研究 | 第14-16页 |
四、《红日》改编的影视作品研究 | 第16-18页 |
五、《红日》的编辑出版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六、《红日》的版本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本文选题意义、理论支撑及写作思路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红日》的版本状况和相关问题交待 | 第22-32页 |
第一节 《红日》的版本状况和本文的版本依据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本文写作的相关问题交待 | 第23-32页 |
一、《红日》版本变动的统计规则 | 第23-26页 |
二、《红日》版本变动概况 | 第26-29页 |
三、《红日》版本变动倾向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二元对立之两军对阵的版本变动 | 第32-48页 |
第一节 两军对阵话语模式的变动概况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围绕“复仇”展开的两军对阵话语模式 | 第37-48页 |
一、围绕“复仇”的核心叙事之一:家仇 | 第38-42页 |
二、围绕“复仇”的核心叙事之二:阶级恨 | 第42-48页 |
第三章 二元对立之英雄形象的正向加强 | 第48-76页 |
第一节 英雄群像:以“英雄”为核心语码的完美化修辞 | 第48-55页 |
一、完美群英之体能非凡 | 第49-51页 |
二、完美群英之智慧超凡 | 第51-52页 |
三、完美群英之精神可嘉 | 第52-53页 |
四、完美群英之人际圆融 | 第53-55页 |
第二节 英雄个体:从“战士”走向“英雄” | 第55-66页 |
一、英雄个体的“完美化”变动概况 | 第55-56页 |
二、英雄个体:围绕“醉酒纵马”的“一教一改” | 第56-60页 |
三、英雄个体:沈振新的完美化修辞 | 第60-66页 |
第三节 英雄与爱情:革命主场与爱情边缘化 | 第66-76页 |
一、为革命克制爱情:梁波与华静 | 第66-71页 |
二、凸显革命身份和弱化爱情身份:沈振新与黎青 | 第71-73页 |
三、将“爱人”变为“战友”:杨军与阿菊 | 第73-74页 |
四、爱情置换成革命情感:俞茜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二元对立之匪军形象的反向刻画 | 第76-90页 |
第一节 被“蔑视”的反面人物 | 第76-80页 |
第二节 被“重视”的反面人物 | 第80-90页 |
一、次要反面人物 | 第80-84页 |
二、主要反面人物 | 第84-9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0-92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90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0-92页 |
附录 《红日》相关研究成果 | 第92-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