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类弹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前言第17页
    1.2 bFGF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第17-19页
        1.2.1 bFGF对骨损伤修复的作用第17-18页
        1.2.2 bFGF对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第18页
        1.2.3 bFGF对皮肤损伤修复的作用第18-19页
        1.2.4 bFGF对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第19页
        1.2.5 bFGF对肌腱损伤修复的作用第19页
    1.3 bFGF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第19-21页
        1.3.1 利用吸附作用延长bFGF作用时间第20页
        1.3.2 水凝胶/脂质体包被第20-21页
        1.3.3 共价交联第21页
    1.4 类弹性蛋白第21-23页
        1.4.1 ELPs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21-22页
        1.4.2 ELPs在药物缓释和靶向中的作用第22页
        1.4.3 ELPs作为蛋白质纯化标签的应用第22-23页
        1.4.4 ELPs融合对活性多肽或蛋白质的影响第23页
    1.5 实验目的和设计第23-25页
第二章 ELP50-bFGF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诱导表达第25-40页
    2.1 实验仪器第25页
    2.2 实验试剂、器材及材料第25-26页
        2.2.1 实验试剂第26页
        2.2.2 实验器材第26页
        2.2.3 菌株及质粒第26页
        2.2.4 实验动物第26页
    2.3 主要试剂配制第26-27页
        2.3.1 100 mg/mL卡那霉素母液第26页
        2.3.2 LB培养基和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第26-27页
        2.3.3 LB固体培养基和含有卡那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第27页
        2.3.4 100 mg/mL IPTG母液第27页
        2.3.5 0.1M CaCl_2溶液第27页
        2.3.6 0.05 M碳酸盐缓冲液第27页
        2.3.7 0.15 M PBST第27页
        2.3.8 5% BSA第27页
        2.3.9 2M H_2SO_4第27页
        2.3.10 膜转移缓冲液第27页
    2.4 实验方法第27-34页
        2.4.1 E.coli Top10、BL21(DE3)感受态细胞制备第28页
        2.4.2 转化第28页
        2.4.3 质粒提取第28页
        2.4.4 酶切第28-30页
        2.4.5 目的片段的切胶回收第30页
        2.4.6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重组及重组子的筛选第30-31页
        2.4.7 pET28a-ELP50和pET28a-ELP50-bFGF转化E.coli BL21(DE3)第31页
        2.4.8 pET28a-ELP50和pET28a-ELP50-bFGF的预表达第31-32页
        2.4.9 菌种的保存第32页
        2.4.10 ELP50和ELP50-bFGF的可溶性分析第32页
        2.4.11 免疫家兔第32-33页
        2.4.12 ELISA抗原包被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第33页
        2.4.13 ELISA测定抗体效价第33页
        2.4.1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33-34页
    2.5 实验结果第34-38页
        2.5.1 pMD19-ELP50的构建及酶切检测第34-35页
        2.5.2 pET28a-ELP50及pET28a-ELP50-bFGF质粒的构建及酶切检测第35-36页
        2.5.3 ELP50和ELP50-bFGF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第36页
        2.5.4 ELP50和ELP50-bFGF的可溶性分析第36页
        2.5.5 抗原包被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第36-37页
        2.5.6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37页
        2.5.7 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37-38页
    2.6 小结与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ELP50和ELP50-bFGF的分离纯化及活性分析第40-52页
    3.1 实验仪器第40页
    3.2 实验试剂、器材第40-41页
        3.2.1 实验试剂第40页
        3.2.2 实验器材第40-41页
    3.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41-42页
        3.3.1 20 mM Tris-HCl (pH=8.0)第41页
        3.3.2 150 mM NaCl第41页
        3.3.3 2×YT培养基第41页
        3.3.4 发酵培养基第41页
        3.3.5 补料培养基第41页
        3.3.6 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第41页
        3.3.7 含1%胎牛血清的DMEM维持培养基第41-42页
        3.3.8 PBS第42页
    3.4 实验方法第42-46页
        3.4.1 融合蛋白的大规模发酵生产第42页
        3.4.2 破菌和洗涤第42-43页
        3.4.3 纯化第43-44页
        3.4.4 透析除盐第44页
        3.4.5 冻干保存第44-45页
        3.4.6 L929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第45页
        3.4.7 L929细胞增殖实验第45页
        3.4.8 L929细胞迁移实验第45-46页
    3.5 实验结果第46-50页
        3.5.1 ELP50-bFGF包涵体洗涤第46页
        3.5.2 ELP50色谱纯化第46-47页
        3.5.3 ELP50-bFGF色谱纯化第47页
        3.5.4 ELP50和ELP50-bFGF纯化第47-48页
        3.5.5 ELP50-bFGF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第48-49页
        3.5.6 ELP50-bFGF对小鼠成迁移能力的影响第49-50页
    3.6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第四章 类弹性蛋白对小鼠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效果第52-63页
    4.1 实验仪器第52页
    4.2 实验试剂、器材及材料第52-53页
        4.2.1 实验试剂第52-53页
        4.2.2 实验器材第53页
        4.2.3 实验材料第53页
        4.2.4 实验动物第53页
    4.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3-54页
        4.3.1 0.05M Na_2CO_3第53页
        4.3.2 CaCl_2-EtOH-H_2O(物质的量比1:2:8)第53页
        4.3.3 LiBr-EtOH-H_2O(质量比45:44:11)第53页
        4.3.4 9.3M LiBr第53页
        4.3.5 9.09M CaCl_2第53-54页
        4.3.6 4.5M CaCl_2的配制第54页
        4.3.7 Na_2S(脱毛剂)的配制第54页
        4.3.8 戊巴比妥钠溶液的配制第54页
        4.3.9 4%(W/V)多聚甲醛固定液第54页
        4.3.10 伊红染液第54页
        4.3.11 苏木精染液第54页
        4.3.12 1%盐酸酒精分化液第54页
    4.4 实验方法第54-57页
        4.4.1 ELP50及ELP50-bFGF的冻干第55页
        4.4.2 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第55页
        4.4.3 丝素蛋白膜片的制备第55页
        4.4.4 复合bFGF的丝素蛋白膜片的制备第55页
        4.4.5 复合bFGF的丝素蛋白膜片的水溶性分析第55-56页
        4.4.6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56页
        4.4.7 拉伸力分析第56页
        4.4.8 昆明小鼠皮肤缺损修复实验第56-57页
        4.4.9 修复面积的统计学分析第57页
        4.4.10 小鼠新生皮肤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第57页
    4.5 实验结果第57-62页
        4.5.1 ELP50-bFGF和ELP50冻干的形态观察第58页
        4.5.2 不同溶剂对丝素纤维的溶解效果第58-59页
        4.5.3 冻干丝素蛋白形态的观察第59页
        4.5.4 不同处理丝素蛋白膜片的水溶性第59页
        4.5.5 丝素蛋白膜片的拉伸强度第59-60页
        4.5.6 复合膜片的红外结果第60页
        4.5.7 L929小鼠皮肤缺损修复实验结果第60-61页
        4.5.8 HE染色结果第61-62页
    4.6 小结与讨论第62-63页
小结第63页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瑞香狼毒营养成分分析及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
下一篇:贻贝粘蛋白Mgfp-5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