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瑞香狼毒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瑞香狼毒的外部形态及分布 | 第11页 |
1.1.2 瑞香狼毒的危害 | 第11页 |
1.1.3 瑞香狼毒的防控 | 第11-13页 |
1.1.4 瑞香狼毒的开发和利用 | 第13-14页 |
1.2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植物化感作用概述 | 第14页 |
1.2.2 化感物质及其释放途径 | 第14-15页 |
1.2.3 植物化感作用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2.4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化感作用与植物激素 | 第16-19页 |
1.3.6 化感作用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 第19页 |
1.4 ABA与NCED基因的关系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瑞香狼毒营养成分分析 | 第21-2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3.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第22页 |
2.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22-24页 |
2.3.3 矿质元素组成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瑞香狼毒对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的化感作用 | 第26-40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两种牧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指标测定 | 第26-27页 |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3.3.1 瑞香狼毒对两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31页 |
3.3.2 瑞香狼毒对两种牧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40页 |
第四章 瑞香狼毒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 第40-47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1 紫花苜蓿材料的处理 | 第40页 |
4.2.2 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含量检测 | 第40-41页 |
4.2.3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4.3.1 内源激素标准品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2 内源激素标准品定量分析 | 第42页 |
4.3.3 瑞香狼毒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GA3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4 瑞香狼毒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IAA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5 瑞香狼毒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ZR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6 瑞香狼毒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ABA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紫花苜蓿脱落酸合成关键酶基因NCED 4实时定量检测 | 第47-54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紫花苜蓿材料及处理 | 第48页 |
5.2.2 紫花苜蓿RNA的提取 | 第48页 |
5.2.3 紫花苜蓿R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第48页 |
5.2.4 紫花苜蓿基因组DNA去除和cDNA合成 | 第48-49页 |
5.2.5 紫花苜蓿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的合成 | 第49页 |
5.2.6 qRT-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5.2.7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3.1 紫花苜蓿总RNA提取 | 第50页 |
5.3.2 紫花苜蓿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标准曲线制备 | 第50-51页 |
5.3.3 紫花苜蓿溶解曲线分析 | 第51-52页 |
5.3.4 实时荧光定量18SrRNA和NCED 4的表达Ct值 | 第52-53页 |
5.3.5 紫花苜蓿ABA合成关键酶基因NCED 4表达量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4-57页 |
6.1 瑞香狼毒的营养成分 | 第54-55页 |
6.2 瑞香狼毒对两种牧草的化感作用 | 第55-56页 |
6.3 瑞香狼毒对紫花苜蓿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56页 |
6.4 紫花苜蓿脱落酸实时荧光定量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