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文学翻译论文

海亚姆鲁拜诗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2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7页
    二、研究重点及难点第17-18页
    三、研究材料及方法第18-20页
    四、论文框架第20-22页
第一章 欧玛尔·海亚姆及其鲁拜诗歌第22-39页
    1.1 欧玛尔·海亚姆的身世之谜第23-25页
    1.2 海亚姆及其鲁拜诗歌的研究第25-32页
        1.2.1 海亚姆诗人身份的争论第25-27页
        1.2.2 海亚姆鲁拜诗歌的真伪研究第27-32页
    1.3 海亚姆鲁拜诗歌的主题研究第32-37页
        1.3.1 生命第32-35页
        1.3.2 宗教第35-37页
        1.3.3 自然第37页
    1.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二章 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及其英译本《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集》第39-57页
    2.1 英译者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第40-46页
        2.1.1 生平介绍第40-41页
        2.1.2 文学成就:诗歌、散文和翻译第41-43页
        2.1.3 英译本《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集》的产生第43-46页
    2.2 菲译本《鲁拜集》的传播及经典化过程第46-55页
        2.2.1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第47-49页
        2.2.2 菲译本《鲁拜集》的出版传播过程第49-52页
        2.2.3 西方文学评论家对菲译本《鲁拜集》的评价第52-55页
    2.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海亚姆鲁拜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第57-78页
    3.1 海亚姆鲁拜诗歌的汉译情况第57-65页
        3.1.1 汉译本第58-64页
        3.1.2 汉译者第64-65页
    3.2 海亚姆鲁拜诗歌的汉译历程第65-76页
        3.2.1 1910年代末-1940年代末:早期译介第66-70页
        3.2.2 1950年代初-1970年代末:渐趋冷寂第70-72页
        3.2.3 1980年代初-2000年代初:重新发现第72-75页
        3.2.4 2000年代末以降:复译热潮第75-76页
    3.3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海亚姆鲁拜诗歌汉语译本文本特征研究第78-105页
    4.1 译诗体式分析第78-92页
        4.1.1 波斯鲁拜诗歌的汉译第78-83页
        4.1.2 英语四行诗的汉译第83-92页
    4.2 副文本特征分析第92-100页
        4.2.1 封面信息第95-96页
        4.2.2 序跋第96-98页
        4.2.3 注释第98页
        4.2.4 插图第98-100页
    4.3 语言特征分析第100-103页
        4.3.1 基本数据统计第100-102页
        4.3.2 高频词比较第102-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海亚姆鲁拜诗歌中意象的阐释与翻译第105-128页
    5.1 意象概念的内涵及表现方式第105-107页
        5.1.1 诗歌意象第105-106页
        5.1.2 诗歌意象的翻译第106-107页
    5.2 中心意象:“酒”第107-117页
        5.2.1 《鲁拜集》中“酒”意象的文化阐释第107-109页
        5.2.2 “酒”意象在《鲁拜集》英译本结构构建中的作用第109-110页
        5.2.3 “酒”意象的汉译第110-117页
    5.3 自然景物意象第117-122页
        5.3.1 泥土:陶匠和陶器第117-120页
        5.3.2 水和风第120-122页
    5.4 动、植物意象第122-126页
    5.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理论反思第128-137页
    6.1 译介模式的探讨第128-133页
        6.1.1 海亚姆诗歌英、汉译介模式的对比分析第128-132页
        6.1.2 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启示第132-133页
    6.2 转译和复译现象的探讨第133-137页
        6.2.1 转译第133-135页
        6.2.2 复译第135-137页
结论第137-141页
    一、主要发现第137-139页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39-140页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3页
附录一 海亚姆其他作品简介第153-156页
附录二 菲茨杰拉德著作及译著简介第156-158页
附录三 菲茨杰拉德译论摘要第158-161页
附录四 菲译本中的诗歌所对应的波斯源语诗(举隅)第161-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陶晶孙文学:“日本情调”与“中国色彩”--以私小说与非私小说要素的融合及变异为中心
下一篇:论约翰·巴思的创作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