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天线光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第21-39页 |
2.1 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 第21-22页 |
2.2 激光通信天线光学系统介绍 | 第22-28页 |
2.2.1 透射式结构 | 第22-23页 |
2.2.2 反射式结构 | 第23-28页 |
2.2.3 折反混合式结构 | 第28页 |
2.3 星间激光通信天线光学系统研究与设计 | 第28-37页 |
2.3.1 关键参数选取 | 第29-31页 |
2.3.2 卡塞格林式光学天线设计与像质分析 | 第31-36页 |
2.3.3 离轴两反式光学天线设计与像质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外部杂散光理论研究与消杂光设计 | 第39-53页 |
3.1 星间激光通信系统外部杂散光理论研究 | 第39-42页 |
3.1.1 杂散光类别概述 | 第39页 |
3.1.2 星间激光通信系统外部杂散光来源 | 第39-42页 |
3.2 光学系统消杂光方法研究 | 第42-47页 |
3.2.1 光学元件表面散射模型 | 第42-44页 |
3.2.2 杂散光传输方程 | 第44-45页 |
3.2.3 消杂散光方法 | 第45-46页 |
3.2.4 杂散光抑制水平评价函数 | 第46-47页 |
3.3 基于D-K天线的消杂光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3.3.1 D-K天线系统的消杂光设计研究 | 第47-51页 |
3.3.2 消杂光结果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内部杂散光研究 | 第53-79页 |
4.1 内部杂散光理论研究 | 第53-58页 |
4.1.1 内部杂散光的产生与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4.1.2 内部杂散光抑制方法概述 | 第55-56页 |
4.1.3 基于冷反射理论的天线后向反射强度评价方法 | 第56-58页 |
4.2 光学天线的仿真验证与优化设计 | 第58-63页 |
4.2.1 D-K天线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分析 | 第58-60页 |
4.2.2 D-K天线优化设计 | 第60-62页 |
4.2.3 离轴两反天线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分析 | 第62-63页 |
4.3 激光通信终端总体隔离度分析 | 第63-67页 |
4.3.1 典型终端的多光束隔离 | 第63-64页 |
4.3.2 总隔离度的计算 | 第64-66页 |
4.3.3 终端总隔离度随天线后向发射率的变化研究 | 第66-67页 |
4.4 隔离度对信噪比的影响研究 | 第67-77页 |
4.4.1 IM/DD体制下隔离度对信噪比的影响研究 | 第68-72页 |
4.4.2 相干通信体制下隔离度对信噪比的影响研究 | 第72-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总结 | 第79-80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8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87-88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