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9-10页 |
0.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0.3 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和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1.1.1 地方文化 | 第13页 |
1.1.2 现代教育技术 | 第13-14页 |
1.1.3 主题式教学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苏州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 第15-16页 |
1.2.2 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 第16页 |
1.2.3 吴文化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 第16-17页 |
1.2.4 吴文化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 第17-18页 |
1.2.5 吴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6 主题式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主题式教学的支撑 | 第21-23页 |
2.1.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 第21-22页 |
2.1.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 | 第22页 |
2.1.3 建构主义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 | 第22-23页 |
2.1.4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 第23页 |
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 第23-26页 |
2.2.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 第23-24页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 | 第24-25页 |
2.2.3 人本主义教育对科学文化性的呼唤 | 第25-26页 |
2.3 多元智能理论呼唤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 第26-28页 |
2.3.1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 | 第26页 |
2.3.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 第26-27页 |
2.3.3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呼唤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吴文化与初中化学知识的整合 | 第28-35页 |
3.1 整合的界定 | 第28页 |
3.2 吴文化的概述 | 第28-29页 |
3.3 吴文化的课程资源形式 | 第29页 |
3.4 吴文化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 第29-32页 |
3.5 吴文化中苏式元素与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的整合 | 第32-35页 |
第四部分 技术和主题式教学的整合 | 第35-45页 |
4.1 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 第35-36页 |
4.2 主题式教学的目标 | 第36-37页 |
4.3 主题式教学的类型 | 第37-38页 |
4.4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 第38-45页 |
4.4.1 数字故事 | 第38-39页 |
4.4.2 微课 | 第39页 |
4.4.3 数字化实验 | 第39-40页 |
4.4.4 实时投屏与数据传输 | 第40-42页 |
4.4.5 QQ与微信 | 第42-45页 |
第五部分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45-81页 |
5.1 实践过程 | 第45页 |
5.1.1 实践的对象 | 第45页 |
5.1.2 实践的时间 | 第45页 |
5.1.3 实践的内容 | 第45页 |
5.2 实践案例分析 | 第45-75页 |
5.2.1 数字故事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 第45-51页 |
5.2.2 微课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 第51-58页 |
5.2.3 网络资源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 第58-65页 |
5.2.4 数字化实验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 第65-68页 |
5.2.5 手机投屏技术在创新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 第68-75页 |
5.3 实践的结果 | 第75-81页 |
5.3.1 来自调查问卷的结论 | 第75-76页 |
5.3.2 来自教学实践的结论 | 第76-81页 |
第六部分 教学实践反思与评价 | 第81-82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81页 |
6.2 反思中前行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