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关于作品及作曲家 | 第1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建筑”的横向结构——作品曲式结构分析综述 | 第13-20页 |
·作品的曲式结构 | 第13-18页 |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帕萨卡利亚 | 第15-17页 |
·《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乐队托卡塔 | 第17-18页 |
·曲式结构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建筑”的局部纵、横结构——作品织体结构综述 | 第20-22页 |
·织体结构类型及构成方式 | 第20-22页 |
·线式织体结构 | 第20页 |
·模仿式网状织体 | 第20页 |
·模仿式阶梯状与倒阶梯状织体 | 第20-21页 |
·分层组块式结构 | 第21-22页 |
第四章 “营造法式”——作品的重要创作技法研究兼谈其传承与创新 | 第22-66页 |
·节奏技术 | 第22-28页 |
·数控式节奏 | 第22-26页 |
·循环节奏组模式 | 第26-27页 |
·变化的律动——非方整划分节奏、变节拍及重音移位 | 第27-28页 |
·音高组织技术 | 第28-53页 |
·分组化十二音技术 | 第28-43页 |
·序列技术 | 第43-44页 |
·五声纵合性和弦结构 | 第44页 |
·动态音块技术 | 第44-49页 |
·复合和声结构 | 第49-50页 |
·传统和弦结构 | 第50页 |
·平行和声序进 | 第50-52页 |
·连续级进式和声序进 | 第52页 |
·音级集合分析方法的观察 | 第52-53页 |
·复调技法 | 第53-62页 |
·模仿复调 | 第53-57页 |
·节奏对位技术 | 第57-58页 |
·节拍对位——复节拍复调结构 | 第58-59页 |
·微复调技术 | 第59-61页 |
·复调音层结构 | 第61-62页 |
·偶然音乐技法 | 第62-66页 |
第五章 作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 第66-68页 |
·作品的音响强度起伏 | 第66-68页 |
·《第一乐章》的音响强度起伏 | 第66页 |
·《第二乐章》的音响强度起伏 | 第66-67页 |
·《第三乐章》的音响强度起伏 | 第67-68页 |
第六章 作品的综合思考及评述 | 第68-71页 |
·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美学特征 | 第68-69页 |
·在作者个人创作中的纵向比较 | 第69-70页 |
·在同类作品中的比较论述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4-75页 |
承诺书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