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高跷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定襄高跷秧歌的起源 | 第14-19页 |
·高跷秧歌的诞生 | 第14-16页 |
·模仿说 | 第14页 |
·劳动说 | 第14-15页 |
·图腾崇拜 | 第15页 |
·社火创造说 | 第15页 |
·战争说 | 第15-16页 |
·定襄高跷传统民俗活动的形成 | 第16-17页 |
·定襄秧歌的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定襄高跷的艺术表现形式 | 第19-22页 |
·以吹为伴 | 第19-20页 |
·乐队的组成可以系统的分为民族管乐和打击乐 | 第19页 |
·八音伴奏的主要作用 | 第19-20页 |
·扭唱结合 | 第20页 |
·高跷中的扭 | 第20页 |
·高跷里的唱 | 第20页 |
·“相“貌出众 | 第20-21页 |
·原始传统服饰 | 第20-21页 |
·道具 | 第21页 |
·逗耍嬉戏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定襄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 | 第22-26页 |
·八音会技巧灵活,情感丰富 | 第22页 |
·动作流动性强,重心难以把握 | 第22-23页 |
·唱曲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 第23-24页 |
·丑与美的统一集合 | 第24-26页 |
·以丑为美的感情升华 | 第24页 |
·从高跷的形象表层来分析 | 第24页 |
·高跷秧歌的文化内涵分析 | 第24-25页 |
·从高跷秧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来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定襄高跷秧歌的发展创新 | 第26-34页 |
·纯舞性质的革新 | 第26-27页 |
·秧歌汇演中的启发 | 第26页 |
·纯舞性的演变 | 第26-27页 |
·审美的转变 | 第27页 |
·动作单一性的改变 | 第27-28页 |
·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创作意识的变化 | 第28页 |
·动作幅度加大 | 第28-29页 |
·舞蹈中音乐的结构和节奏的改变 | 第29页 |
·结构的改变 | 第29页 |
·节奏的改变 | 第29页 |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元素提取 | 第29-30页 |
·单一组合编创分析 | 第30-34页 |
·手位组合 | 第30-31页 |
·步伐组合 | 第31-32页 |
·体态组合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定襄高跷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34-37页 |
·数据对比 | 第34页 |
·高跷秧歌的衰落 | 第34-35页 |
·高跷秧歌的保护与传承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2页 |
承诺书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