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4-18页 |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14-16页 |
(一)马克思主义 | 第14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 | 第14-15页 |
(三)大众化 | 第15-16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和发展的要求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和受众分析 | 第18-31页 |
一、传播主体 | 第18-25页 |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 | 第18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类型 | 第18-22页 |
(三)传播主体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22-25页 |
二、受众 | 第25-31页 |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 | 第25-26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类型 | 第26-29页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的地位和特征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与受众关系及存在问题 | 第31-38页 |
一、传播主体和受众关系分析 | 第31-33页 |
(一)传受模糊关系 | 第31-32页 |
(二)传受关系分离 | 第32页 |
(三)传受协同关系 | 第32-33页 |
二、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3-38页 |
(一)信任危机 | 第33-34页 |
(二)信仰缺失 | 第34-35页 |
(三)需求错位 | 第35-36页 |
(四)反馈失真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大众化传播主体和受众和谐的途径 | 第38-44页 |
一、结成自由平等的传受关系 | 第38-39页 |
二、营造信任的沟通环境 | 第39-40页 |
三、建立良性的互动平台 | 第40-41页 |
四、创新多元大众化方式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