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 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赤霉病抗性育种与种质创新 | 第15-18页 |
·赤霉病病症、危害 | 第16页 |
·菌种和悬浮液浓度 | 第16-17页 |
·病害鉴定方法 | 第17页 |
·抗病种质资源的创造、筛选和鉴定 | 第17-18页 |
·抗赤育种策略 | 第18页 |
·赤霉病抗性相关遗传学及基因组学研究 | 第18-21页 |
·抗赤性遗传基础 | 第19页 |
·赤霉病抗性相关主效QTL | 第19-20页 |
·抗扩展(TypeⅡresistance) | 第19-20页 |
·抗侵染(TypeⅠresistance) | 第20页 |
·其它类型 | 第20页 |
·赤霉病QTL的验证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应用 | 第20-21页 |
·筛选与聚合 | 第21页 |
·抗性QTL区域的单元型分析 | 第21页 |
2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21-26页 |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概念与特点 | 第22页 |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培育 | 第22页 |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类型 | 第22-24页 |
·单个QTL的导入 | 第22-23页 |
·单条染色体或者染色体臂的导入 | 第23页 |
·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导入 | 第23-24页 |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应用 | 第24-25页 |
·微效QTL检测 | 第24页 |
·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24-25页 |
·设计育种 | 第25页 |
·小麦染色体导入系的培育 | 第25-26页 |
3 突变体研究与功能基因组学 | 第26-31页 |
·创造变异 | 第26-28页 |
·自然突变 | 第26-27页 |
·物理诱变 | 第27页 |
·化学诱变 | 第27-28页 |
·插入突变 | 第28页 |
·选择变异 | 第28-30页 |
·表型组学鉴定 | 第28-29页 |
·Deleteagene和FISH | 第29页 |
·Tilling技术 | 第29-30页 |
·在禾本科作物中的应用价值 | 第30-31页 |
·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 第30-31页 |
·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 第31页 |
4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 | 第31-37页 |
·株高相关基因/QTL研究 | 第31-34页 |
·小麦中已定位和克隆的矮秆基因 | 第32页 |
·小麦矮秆基因与GA通路 | 第32-33页 |
·GA合成途径 | 第33页 |
·GA信号转导途径 | 第33页 |
·其他激素的调控 | 第33-34页 |
·穗部性状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 | 第34-37页 |
·小麦穗长相关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 第34-35页 |
·小麦穗密度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 | 第35页 |
·籽粒性状相关基因/QTL | 第35-36页 |
·“一因多效”性基因 | 第36-37页 |
第二章 N553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 第37-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植物材料 | 第38-39页 |
·赤霉菌菌株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抗性鉴定 | 第39页 |
·农艺性状记载方法 | 第39-40页 |
·显著性检验 | 第40页 |
·分子标记的单元型分析 | 第40-41页 |
·分子标记选择 | 第40页 |
·聚类分析 | 第40页 |
·单元型分析 | 第40-41页 |
·回交群体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41-42页 |
·全基因分子标记选择 | 第4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64页 |
·导入系双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42-44页 |
·单花滴注法 | 第42页 |
·自然发病 | 第42-43页 |
·农艺性状表现 | 第43-44页 |
·分子标记的单元型分析 | 第44-50页 |
·聚类分析 | 第44-47页 |
·单元型分析 | 第47-50页 |
·Fhb1两侧标记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3BS和5AS区域的单元型检测 | 第48-50页 |
·NY回交群体的基因型检测 | 第50-64页 |
·亲本间多态性分析 | 第50-52页 |
·NY-BC_2F_1代群体标记分析 | 第52-58页 |
·GGT软件图示BC_2群体的基因型 | 第53页 |
·BC_2代群体内各参数频率分布 | 第53-55页 |
·BC_2F_1代中选单株 | 第55-58页 |
·BC_3导入片段的分析 | 第58-62页 |
·BC_3代群体标记分析 | 第58-59页 |
·BC_3F_1群体的供体基因型排列 | 第59-62页 |
·BC_2、BC_3回交效应分析 | 第62页 |
·缺失染色体区段分析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9页 |
第三章 矮秆密穗突变体Rht23的鉴定和定位 | 第69-8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5页 |
·植物材料 | 第71页 |
·EMS处理 | 第71页 |
·形态学分析 | 第71页 |
·Rht23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 第71-72页 |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72-73页 |
·多序列比对及共线性分析 | 第72-73页 |
·Whg标记开发 | 第73页 |
·三个模式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 第73页 |
·组织解剖学分析 | 第73-74页 |
·赤霉酸(GA3)途径分析 | 第74-75页 |
·GA3外施处理 | 第74页 |
·α-淀粉酶的活性检测 | 第74页 |
·第二叶鞘长度检测 | 第74页 |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ELISA检测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表型分析 | 第75-76页 |
·Rht23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 第76-80页 |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76-77页 |
·Rht23的定位 | 第77-78页 |
·Rht23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78-79页 |
·利用比对到的scaffold及相应EST开发新的SSR标记 | 第79页 |
·三个模式物种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79-80页 |
·穗下节部位薄壁细胞形态对比观察 | 第80-82页 |
·激素通路分析 | 第82-84页 |
·GA_3外施与生理学分析 | 第82-83页 |
·内源激素GA_3和BR的ELISA分析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7页 |
全文结论 | 第87-89页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11页 |
附录 | 第111-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