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论名价品第》画价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12页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一、画价理论的产生 | 第14-23页 |
(一)绘画交易催生名价 | 第14-18页 |
1.隋唐以前的绘画交易情况 | 第14-16页 |
2.隋唐时期绘画交易情况 | 第16-18页 |
(二)《书估》引导绘画品第 | 第18-23页 |
1.《论名价品第》与《书估》形成原因相同 | 第18-20页 |
2.《论名价品第》的写作手法相似于《书估》 | 第20-23页 |
二、画价理论的建构 | 第23-38页 |
(一)“书画道殊”说 | 第23-25页 |
1.书以字言价,画无涯以定名 | 第23-24页 |
2.书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 | 第24-25页 |
(二)“画分三古”说 | 第25-32页 |
1.“三古”垂范,当防“贵耳贱目” | 第29-30页 |
2.“近代”传承,不乏“齐古之人” | 第30-32页 |
(三)“广见博论”说 | 第32-38页 |
1.“画之臻妙”,“乃有数体” | 第32-36页 |
2.“合作之时”与“未遒之日” | 第36-38页 |
三、画价评定标准 | 第38-50页 |
(一)因名论价,稀缺为贵 | 第38-42页 |
1.名踪绝代,国之重宝 | 第38-41页 |
2.希代之珍,不可论价 | 第41-42页 |
(二)循品论第,画质为重 | 第42-44页 |
1.三品论高下,品内有参差 | 第42-43页 |
2.品第不妄定,因画鉴妍丑 | 第43-44页 |
(三)“三古”可齐,“九经”堪比 | 第44-50页 |
1.代有高手,今人可齐古人 | 第44-47页 |
2.画存经典,兼顾杂迹百家 | 第47-50页 |
四、画价理论的传承 | 第50-56页 |
(一)《论名价品第》奠定了中国画价的评定标准 | 第50-52页 |
(二)后世对画价理论的传承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