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恢复生态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恢复生态与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关于微地形土壤的研究 | 第24-26页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微地形的划分 | 第26页 |
·采样方法 | 第26-27页 |
·室内分析 | 第27页 |
·物理性质测定 | 第27页 |
·化学性质研究 | 第27页 |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 第27页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9-31页 |
4 封禁自然恢复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异质性 | 第31-52页 |
·不同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 | 第31-34页 |
·微地形土壤容重特征 | 第31-32页 |
·微地形土壤持水性能特征 | 第32-33页 |
·微地形土壤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不同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 | 第34-40页 |
·微地形土壤氮素特征 | 第34-35页 |
·微地形土壤磷元素特征 | 第35-36页 |
·微地形土壤钾元素特征 | 第36-37页 |
·微地形土壤有机质特征 | 第37-38页 |
·微地形土壤酸碱度特征 | 第38-39页 |
·微地形土壤碳酸钙含量特征 | 第39页 |
·微地形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特征 | 第39-40页 |
·不同微地形土壤酶活性 | 第40-43页 |
·微地形土壤蔗糖酶活性特征 | 第40-41页 |
·微地形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 | 第41-42页 |
·微地形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第42页 |
·微地形土壤脲酶活性特征 | 第42-43页 |
·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3-45页 |
·物理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3页 |
·化学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3-44页 |
·酶活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4页 |
·土壤质量的综合分析 | 第44-45页 |
·封禁自然恢复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45-46页 |
·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46页 |
·微地形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52页 |
5 人工造林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异质性 | 第52-67页 |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 | 第52-54页 |
·土壤容重的特征 | 第52页 |
·土壤持水性能特征 | 第52-53页 |
·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53-54页 |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 | 第54-58页 |
·氮素含量特征 | 第54-55页 |
·磷素含量特征 | 第55-56页 |
·钾素含量特征 | 第56-57页 |
·机质含量特征 | 第57页 |
·微地形土壤pH值、碳酸钙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研究 | 第57-58页 |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酶活性 | 第58-60页 |
·蔗糖酶活性特征 | 第58-59页 |
·磷酸酶活性特征 | 第59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第59-60页 |
·脲酶活性特征 | 第60页 |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0-62页 |
·物理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0-61页 |
·化学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1页 |
·酶活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1-62页 |
·综合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7页 |
6 人工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67-98页 |
·人工造林对浅沟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67-72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67-68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68-70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70-72页 |
·植被恢复方式与浅沟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72页 |
·人工造林对切沟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72-78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72-74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74-76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76-78页 |
·植被恢复方式与切沟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78页 |
·人工造林对塌陷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78-84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78-80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80-82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82-83页 |
·植被恢复方式与塌陷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3-84页 |
·人工造林对缓台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84-90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84-86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86-88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88-89页 |
·植被恢复方式与缓台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9-90页 |
·人工造林对陡坎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90-96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90-92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92-94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94-95页 |
·植被恢复方式与陡坎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7 不同恢复时间植被对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98-115页 |
·浅沟 | 第98-101页 |
·浅沟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第98-100页 |
·浅沟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第100-101页 |
·浅沟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第101页 |
·切沟 | 第101-104页 |
·切沟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第101-103页 |
·切沟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第103-104页 |
·切沟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第104页 |
·塌陷 | 第104-107页 |
·塌陷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第104-106页 |
·塌陷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第106-107页 |
·塌陷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第107页 |
·缓台 | 第107-110页 |
·缓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第107-109页 |
·缓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第109-110页 |
·缓台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第110页 |
·陡坎 | 第110-114页 |
·陡坎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第110-112页 |
·陡坎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第112-113页 |
·陡坎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8 林分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115-130页 |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 第115-118页 |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115页 |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孔隙结构状况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不同林分类型与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分析 | 第117-118页 |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 第118-122页 |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的研究 | 第122-124页 |
·总的关联度分析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30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创新 | 第131页 |
·讨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个人简介 | 第142-143页 |
导师简介 | 第143-14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