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本论文的基本构架 | 第14页 |
·质量数A~90过渡区的原子核性质概述 | 第14-16页 |
·高电荷态离子的衰变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原子核高自旋态结构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原子核的集体激发 | 第18-24页 |
·原子核的形变 | 第18-20页 |
·原子核的集体运动:转动和振动 | 第20-24页 |
·推转壳模型 | 第24-30页 |
·转动坐标系下的薛定谔方程 | 第24-26页 |
·转动坐标系与实验室坐标系相互转化 | 第26-27页 |
·旋称量子数和准粒子轨道的标记方法 | 第27-30页 |
第三章 ~(192)Os(~7Li,5n)~(194)Au实验 | 第30-51页 |
·目标核的产生 | 第30-36页 |
·熔合蒸发反应 | 第30-32页 |
·弹靶组合的选取 | 第32-33页 |
·反应截面估计及束流能量的确定 | 第33-36页 |
·本次实验的实验平台简介 | 第36-51页 |
·符合及反符合测量技术 | 第36-38页 |
·γ探测器阵列 | 第38-39页 |
·电子学系统 | 第39-44页 |
·数据获取系统 | 第44-51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51-64页 |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51-58页 |
·有效数据文件的筛选 | 第52页 |
·能量刻度 | 第52-54页 |
·效率刻度 | 第54-56页 |
·时间刻度 | 第56-5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8-64页 |
·符合矩阵的建立 | 第58-59页 |
·符合矩阵的分析 | 第59-61页 |
·ADO矩阵及γ跃迁极次 | 第61-64页 |
第五章 双奇核 ~(194)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 第64-84页 |
·~(194)Au的实验动机 | 第64-65页 |
·~(194)Au能级纲图的建立 | 第65-75页 |
·带(a)的建立 | 第68-71页 |
·排除污染γ射线的常用方法 | 第71-72页 |
·带(b)的建立 | 第72-74页 |
·带(c)的建立 | 第74页 |
·带(d)的建立 | 第74-75页 |
·~(194)Au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75-84页 |
·带(a)的性质 | 第79-80页 |
·带(b)的性质 | 第80-81页 |
·带(c)的性质 | 第81-82页 |
·带(d)的性质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丰中子核~(193)Os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 第84-93页 |
·研究背景 | 第84页 |
·实验条件及实验过程 | 第84-85页 |
·~(193)Os同质异能态的鉴别和能级纲图的建立 | 第85-88页 |
·讨论 | 第88-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全裸粒子 ~(205)Tl~(81+) 束缚态衰变寿命测量的实验准备 | 第93-119页 |
·束缚态衰变简介 | 第93-95页 |
·裸核~(205)Tl~(81+)束缚态衰变寿命测量的物理意义 | 第95-101页 |
·太阳中微子通量问题:LOREX Project | 第95-98页 |
·太阳系形成初期205Pb的丰度问题 | 第98-101页 |
·裸核~(205)Tl~(81+)束缚态衰变寿命测量的实验方法 | 第101-109页 |
·SIS-FRS-ESR加速器系统简介 | 第101-103页 |
·实验流程 | 第103-104页 |
·寿命测量的原理 | 第104-107页 |
·测量衰变子核个数的两种方法 | 第107-109页 |
·实验准备情况 | 第109-119页 |
·束流能量、初级靶的选取和FRS设置的模拟 | 第109-111页 |
·气体靶的选取 | 第111-112页 |
·气体靶开关时间的估计 | 第112-115页 |
·粒子探测器简介 | 第115-116页 |
·数据获取系统简介 | 第116-11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