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9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 第2章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第20-28页 |
| ·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第20-24页 |
|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0-23页 |
|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23-24页 |
| ·竞争战略的制定 | 第24-25页 |
| ·竞争战略的实施 | 第25页 |
| ·五种竞争战略概述 | 第25-27页 |
| ·成本领先战略 | 第25-26页 |
| ·差异化战略 | 第26页 |
| ·聚焦成本领先战略 | 第26页 |
| ·聚焦差异化战略 | 第26页 |
| ·整体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潍坊市邮政公司国内小包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第28-36页 |
|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8-31页 |
| ·政策法律环境 | 第28-29页 |
| ·经济环境 | 第29页 |
| ·社会环境 | 第29-30页 |
| ·技术环境 | 第30-31页 |
| ·产业环境分析 | 第31-33页 |
| ·潜在市场进入者 | 第31-32页 |
| ·购买者议价的能力 | 第32页 |
| ·供方议价的能力 | 第32-33页 |
| ·替代产品或服务 | 第33页 |
|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 第33-35页 |
| ·顺丰速运 | 第33-34页 |
| ·圆通快递公司 | 第34页 |
| ·申通快递公司 | 第34页 |
| ·中通快递公司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潍坊市邮政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第36-43页 |
| ·潍坊市邮政公司及国内小包业务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 ·潍坊市邮政公司现状 | 第36页 |
| ·潍坊邮政公司国内小包业务现状 | 第36-37页 |
| ·潍坊市邮政公司资源分析 | 第37-39页 |
| ·组织管理资源 | 第37-38页 |
| ·人力资源 | 第38-39页 |
| ·财务资源 | 第39页 |
| ·潍坊市邮政公司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 ·营销能力 | 第39页 |
| ·管理能力 | 第39-40页 |
| ·技术能力 | 第40页 |
| ·潍坊市邮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第40-42页 |
| ·通达全国的运输投递网络 | 第40-41页 |
| ·遍布城乡的网点资源 | 第41-42页 |
| ·百年邮政品牌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潍坊市邮政公司国内小包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43-48页 |
| ·国内小包业务竞争战略选择的理由 | 第43-44页 |
| ·国内小包业务聚焦差异化战略的内容 | 第44-47页 |
| ·品牌差异化 | 第44-46页 |
| ·服务差异化 | 第46-47页 |
| ·产品差异化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6章 国内小包业务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48-58页 |
| ·调整组织结构,成立快递包裹局 | 第48-49页 |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49-50页 |
|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造三支队伍 | 第49页 |
| ·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 第49-50页 |
| ·优化调整网络,加快国内小包传递时限 | 第50-51页 |
| ·扩建改造邮件处理场地 | 第50-51页 |
| ·优化调整运输网络 | 第51页 |
| ·优化调整作业组织 | 第51页 |
| ·加快邮政投递网建设 | 第51-53页 |
| ·合理优化投递模式 | 第51-52页 |
| ·加快推进城市自提网点建设 | 第52页 |
| ·积极探索推进业务合作、外包 | 第52-53页 |
| ·加大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 | 第53-54页 |
| ·突出网络和安全两大品牌特性 | 第53页 |
| ·强化品牌意识 | 第53页 |
|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影响力 | 第53-54页 |
| ·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 第54-57页 |
| ·加大管控力度 | 第54页 |
| ·提升投递质量 | 第54-55页 |
|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 第55-56页 |
| ·完善售后服务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