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二、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21页 |
第一章 菩萨戒的概念和起源 | 第21-41页 |
第一节 菩萨戒的概念 | 第21-27页 |
一、菩萨戒的概念 | 第21-24页 |
二、菩萨戒的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第二节 菩萨戒的起源 | 第27-41页 |
一、菩萨概念的形成 | 第28-33页 |
二、居士戒 | 第33-36页 |
三、十善 | 第36-38页 |
四、六度 | 第38-41页 |
第二章 菩萨戒的形成与发展 | 第41-73页 |
第一节 菩萨戒的形成 | 第41-52页 |
一、西域大乘佛教与菩萨戒 | 第41-43页 |
二、支娄迦谶与《伅真陀罗经》 | 第43-47页 |
三、安玄与《法镜经》 | 第47-52页 |
第二节 菩萨戒的发展 | 第52-64页 |
一、菩萨戒在中国的发展 | 第52-59页 |
二、菩萨戒在印度的发展 | 第59-61页 |
三、菩萨戒在西域的发展 | 第61-64页 |
第三节 菩萨戒文本 | 第64-73页 |
一、经戒一体 | 第65-69页 |
二、戒品 | 第69-71页 |
三、菩萨戒经 | 第71-73页 |
第三章 菩萨戒的体系 | 第73-133页 |
第一节 梵网系菩萨戒 | 第73-91页 |
一、梵网系菩萨戒概述 | 第73-74页 |
二、《梵网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74-84页 |
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84-90页 |
四、梵网系菩萨戒的地位和影响 | 第90-91页 |
第二节 瑜伽系菩萨戒 | 第91-102页 |
一、瑜伽系菩萨戒概述 | 第91-92页 |
二、《菩萨地持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92-96页 |
三、《菩萨戒羯磨文》 | 第96-97页 |
四、《菩萨善戒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97-100页 |
五、《大方广三戒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100-101页 |
六、《佛说菩萨内戒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优婆塞系菩萨戒 | 第102-108页 |
一、优婆塞系菩萨戒概述 | 第102-103页 |
二、《优婆塞戒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103-106页 |
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及其戒律思想 | 第106-107页 |
四、其他在家菩萨戒经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密教菩萨戒 | 第108-133页 |
一、密教菩萨戒概述 | 第108-110页 |
二、陀罗尼戒 | 第110-113页 |
三、持明戒 | 第113-120页 |
四、三昧耶戒 | 第120-128页 |
五、事师五十法 | 第128-133页 |
第四章 菩萨戒的流传 | 第133-191页 |
第一节 菩萨戒在中国内地的流传 | 第133-159页 |
一、菩萨戒在经录中的地位 | 第133-139页 |
二、菩萨戒著述及其思想 | 第139-152页 |
三、菩萨戒的授受 | 第152-159页 |
第二节 菩萨戒在敦煌地区的流传 | 第159-184页 |
一、梵网系菩萨戒的流传 | 第159-171页 |
二、《菩萨律仪二十颂》与瑜伽系菩萨戒的流传 | 第171-174页 |
三、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 | 第174-184页 |
第三节 菩萨戒向国外的输出 | 第184-191页 |
一、菩萨戒向韩国的输出 | 第184-187页 |
二、菩萨戒向日本的输出 | 第187-191页 |
余论 | 第191-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9页 |
附录 | 第209-229页 |
致谢 | 第229-2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