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 | 第11-12页 |
·质粒消除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微生物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Chn25 菌株质粒和可移动元件消除菌株的构建 | 第14-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供试材料 | 第1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4-15页 |
·质粒消除剂MIC值测 | 第15页 |
·菌落PCR筛选鉴定 | 第15-19页 |
·质粒消除与提取鉴定 | 第19-20页 |
·接合试验 | 第20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20-21页 |
·重金属耐受性检测 | 第21-22页 |
·运动性与形态学观察 | 第22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2-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5页 |
·质粒消除剂MIC值的测定 | 第23页 |
·质粒消除菌株PCR筛选鉴定 | 第23-25页 |
·质粒消除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27页 |
·突变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和重金属耐受性 | 第27-29页 |
·突变菌株的接合转移能力的检测 | 第29页 |
·突变菌株的运动能力检测及形态学观察 | 第29-32页 |
·突变菌株的环境胁迫生长特性检测 | 第32-35页 |
·本章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副溶血性弧菌Chn25 质粒和可移动元件消除菌株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40-96页 |
·菌株与材料 | 第40-45页 |
·菌株 | 第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总RNA提取 | 第40-41页 |
·RNA质控检测及转录组测序 | 第41页 |
·测序reads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基因表达水平标准化处理 | 第42页 |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2-43页 |
·COG基因家族分类 | 第43页 |
·GO富集分析 | 第43-44页 |
·KEGG富集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68页 |
·总RNA的浓度测定及质控检测 | 第45页 |
·转录组测序reads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突变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统计分析 | 第47-55页 |
·突变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功能分类 | 第55-59页 |
·突变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59-63页 |
·突变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第63-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9页 |
·差异基因分析 | 第69-71页 |
·差异基因的COG分析 | 第71-72页 |
·差异基因的GO与KEGG分析 | 第72-79页 |
·质粒消除对整合性接合元件的影响 | 第79-89页 |
·ICEs丢失可能原因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第四章 携带SXT/R391 家族整合接合元件多重耐药菌株的高效筛选与分析 | 第96-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7页 |
·试样制备 | 第97页 |
·SXT/R391 家族ICEs元件保守核心基因的检测 | 第97-99页 |
·抗菌素平板-PCR结合筛选法 | 第99页 |
·抗菌素药物敏感性和重金属抗性分析 | 第99页 |
·接合实验 | 第99-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抗菌素平板-PCR结合筛选法的建立 | 第100页 |
·“多重耐药菌”抗菌素药物敏感性及重金属耐受性的分析 | 第100-101页 |
·变形杆菌分离菌株携带的ICEs元件的接合转移活性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