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对重金属铬污染环境具修复作用的真菌初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环境中过量铬元素的来源及分布特征第15-16页
   ·铬的理化性质及其危害第16-17页
   ·环境废水中铬处理的探讨第17-20页
     ·物理处理方法第17-18页
     ·化学处理方法第18页
     ·生物修复第18-20页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机理第20-23页
     ·表面络合机理第20-21页
     ·有氧酶促还原第21-22页
     ·厌氧电子传递第22-23页
   ·生物修复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第23-27页
     ·初始浓度第23页
     ·pH和碳源第23-24页
     ·电子供体第24页
     ·温度第24页
     ·修复时间第24-25页
     ·多种离子共存对修复重金属的影响第25-26页
     ·固定化菌体对Cr(VI)修复特性的影响第26页
     ·其他影响因素第26-27页
第二章 修复Cr(VI)霉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与鉴定第27-37页
   ·霉菌的分离第27-30页
     ·实验材料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29页
     ·分离结果第29-30页
   ·菌株的筛选第30-32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实验方法第30-31页
     ·实验结果第31-32页
   ·菌株的鉴定第32-35页
     ·实验材料第33页
     ·实验方法第33页
     ·实验结果第33-35页
   ·橘绿木霉简介第35-36页
     ·形态学特征第36页
     ·生态学特性第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菌株M-13 修复Cr(VI)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培养及优化第37-50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页
   ·M-13 修复Cr(VI)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7-40页
     ·菌株生长曲线及不同生长时期的菌株对Cr(VI)的修复效果第37页
     ·菌株在不同浓度的Cr(VI)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37-38页
     ·制作标准曲线第38页
     ·菌株生长过程中对不同浓度Cr(VI)的还原效果第38页
     ·不同培养时间的M-13 菌丝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第38-39页
     ·pH和温度对菌株M-13 去除Cr(VI)的影响第39页
     ·不同Cr(VI)初始浓度对菌株去除Cr(VI)的影响第39页
     ·不同菌丝投入量对Cr(VI)去除的影响第39页
     ·菌株M-13 对Cr(VI)的去除曲线第39页
     ·利用ICP-MS测定铬离子的价态和含量第39-40页
     ·培养基的优化第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48页
     ·菌株的生长曲线及不同生长时期的菌株对Cr(VI)的修复效果第40-41页
     ·菌株在不同浓度的Cr(VI)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41页
     ·标准曲线第41页
     ·不同生长时间的菌丝对Cr(VI)的还原效果第41-42页
     ·菌株生长过程中对不同浓度Cr(VI)的还原效果第42-43页
     ·不同pH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温度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第44-45页
     ·菌丝的加入量对去除Cr(VI)的影响第45-46页
     ·Cr(VI)初始浓度对去除的影响第46-47页
     ·验证修复后铬离子价态及其含量第47-48页
     ·培养基优化结果第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紫外诱变第50-57页
   ·实验材料第50页
   ·实验方法第50-51页
     ·菌种活化第50页
     ·孢子菌悬液第50页
     ·诱变处理第50-51页
     ·突变菌株的筛选第51页
     ·诱变菌株修复Cr(VI)的特性第51页
   ·实验结果第51-55页
     ·UV诱变结果第51-52页
     ·突变菌株的筛选第52-53页
     ·M-13M_4生长曲线第53页
     ·不同条件对诱变菌株修复Cr(VI)的影响第53-55页
   ·传代菌株的修复性能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菌株M-13 修复Cr(VI)的数学模型第57-62页
   ·生物修复过程的数学模型第57-58页
   ·M-13 菌体修复Cr(III)的数学模型第58-60页
   ·M-13 菌体修复Cr(VI)的数学模型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建议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来源于Kosakonia radicincitans新型植酸酶基因通过密码子优化在毕赤酵母里高效表达
下一篇:副溶血性弧菌Chn25菌株质粒和可移动元件消除及其对全基因组基因转录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