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连犯与吸收犯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0. 引言 | 第9-11页 |
·选题原因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概论 | 第11-20页 |
·牵连犯的概述 | 第11-14页 |
·德日刑法中的牵连犯 | 第11-12页 |
·我国刑法中的牵连犯 | 第12-13页 |
·牵连犯的概念 | 第13-14页 |
·吸收犯的概述 | 第14-18页 |
·德日刑法中的吸收犯 | 第14-16页 |
·我国刑法中的吸收犯 | 第16页 |
·吸收犯的概念 | 第16-18页 |
·牵连犯与吸收犯易混淆之处 | 第18-20页 |
2. 牵连关系论 | 第20-30页 |
·牵连关系的界定 | 第20-22页 |
·牵连关系的特征 | 第22-25页 |
·牵连关系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具有牵连意图 | 第22-24页 |
·牵连关系的客观方面——数行为之间的牵连性质 | 第24-25页 |
·牵连关系的形态 | 第25-30页 |
·手段、目的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 | 第25-27页 |
·原因、结果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 | 第27-30页 |
3. 吸收关系论 | 第30-38页 |
·吸收关系的界定 | 第30-32页 |
·吸收关系的特征 | 第32-34页 |
·吸收关系的内在——伴随关系 | 第32-33页 |
·吸收关系的外在——行为的价值评价 | 第33-34页 |
·吸收关系的形式 | 第34-38页 |
·吸收关系的范围 | 第34-36页 |
·吸收关系的表现方式 | 第36-38页 |
4. 牵连犯与吸收犯的比较 | 第38-48页 |
·理论中牵连犯与吸收犯的区别 | 第38-40页 |
·结合案例区分牵连犯与吸收犯 | 第40-46页 |
·案例一 | 第40-42页 |
·案例二 | 第42-45页 |
·案例三 | 第45-46页 |
·牵连犯与吸收犯的区分方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