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论 | 第9-12页 |
| 1. 提出问题 | 第9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0-12页 |
| 1. 刘志军案案情简析 | 第12-16页 |
| ·关于刘志军案的争议 | 第12-13页 |
| ·丁书苗为捞人及疏通关系所花费的4900万元该如何定性 | 第12页 |
| ·本案庭审未涉及性贿赂问题 | 第12-13页 |
| ·本文关于刘志军案的两点思考 | 第13-16页 |
| ·庭审中控辩双方争议的本质 | 第13-15页 |
| ·始终未提及的性贿赂情节 | 第15-16页 |
| 2. 非财产性利益入刑的争议与主要论据 | 第16-20页 |
| ·非财产性利益入刑的争议 | 第16-17页 |
| ·非财产性利益入刑的主要论据 | 第17-20页 |
| ·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关规定不符 | 第17-18页 |
| ·与其他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间的差异 | 第18页 |
| ·从保护妇女权益的角度出发 | 第18-19页 |
| ·不能适应当下反腐败的新形势 | 第19-20页 |
| 3. 本文关于非财产性利益是否入刑的几点思考 | 第20-28页 |
| ·对于非财产性利益贿赂入刑论据的回击 | 第20-21页 |
| ·非财产性利益贿赂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3页 |
| ·非财产性利益贿赂入刑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8页 |
| ·相关行为的认定 | 第23-26页 |
| ·实践中侦查取证的困境 | 第26-28页 |
| 4. 贿赂罪的犯罪对象的应然表述 | 第28-33页 |
| ·贿赂犯罪中的客体界定 | 第28-29页 |
| ·犯罪对象不再局限于财物,但不应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 第29-30页 |
| ·对于规制非财产性利益贿赂行为最佳模式的讨论 | 第30-33页 |
| 结论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