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子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 第16-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气候特征 | 第16-17页 |
| ·研究数据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热岛强度UHI计算 | 第19-20页 |
| ·热岛等级分类及概率统计 | 第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 ·观测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遥感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北京市热岛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24-34页 |
| ·2012年北京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24-28页 |
| ·北京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特征 | 第24-26页 |
| ·北京市热岛效应的月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 ·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 ·北京市热岛效应出现的日数、概率 | 第28页 |
| ·2012年北京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 ·2012年北京市热岛效应的突变规律 | 第30-31页 |
| ·国内北京市热岛研究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局地气象条件与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关系 | 第34-49页 |
| ·降水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有无降水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降水等级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降水前后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6页 |
| ·风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6-39页 |
| ·风速等级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7页 |
| ·风向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四季主导风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夏季高温与热岛的关系 | 第39-43页 |
| ·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 | 第40页 |
| ·高温日数的月变化 | 第40-41页 |
| ·夏季最高温度与热岛的关系 | 第41页 |
| ·高温日数的突变特征 | 第41-42页 |
| ·高温日数的周期变化 | 第42-43页 |
| ·冬季低温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 第43-47页 |
| ·低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 | 第43-44页 |
| ·低温日数的月变化 | 第44-45页 |
| ·冬季最低温度与热岛的关系 | 第45页 |
| ·低温日数的突变特征 | 第45-46页 |
| ·低温日数的周期变化 | 第46-47页 |
| ·北京城市热岛气象要素关联度分析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城市发展与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 | 第49-58页 |
| ·经济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经济总量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经济均量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能源消耗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能源消耗总量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1页 |
| ·能源消耗均量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人口增长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建城区面积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国内城市热岛强度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基于WRF模式的北京热岛效应的模拟分析 | 第58-74页 |
| ·中尺度WRF模式简介 | 第58-61页 |
| ·WRF模式结构 | 第58-60页 |
|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 第60-61页 |
| ·模拟期及其气候状况概况 | 第61-63页 |
| ·模式验证 | 第63-65页 |
| ·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不同下垫面因子对近地面温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 ·三个典型点近地面气温变化 | 第67-69页 |
| ·城市化进程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 第69页 |
| ·城市化进程下小风区面积和热岛面积比较 | 第69-71页 |
| ·北京热岛效应机理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创新点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