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干旱和旱灾的区别及干早分类 | 第13-14页 |
| ·农业干旱风险的组成 | 第1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危险性评价 | 第17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脆弱性评价 | 第17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17-18页 |
| ·陕西省玉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 第18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风险性分析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 ·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 ·气候特点 | 第21-22页 |
| ·地形、土壤状况 | 第22页 |
| ·农业状况 | 第22页 |
| ·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与有关指标 | 第23-30页 |
| ·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Is) | 第23页 |
| ·标准降水指数(SPI) | 第23-25页 |
| ·干旱评估指标 | 第25-26页 |
| ·面板模型 | 第26-27页 |
| ·直线滑动平均 | 第27-28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8-29页 |
| ·加权综合评价法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陕西省玉米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及分布 | 第30-45页 |
| ·陕西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 第30-40页 |
| ·陕西省玉米全生育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 ·两种干旱指标在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的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 ·陕西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 ·干旱发生强度Sij | 第36-37页 |
| ·干旱发生频率DF | 第37-38页 |
| ·干旱发生范围(即干旱站次比Pj) | 第38-39页 |
| ·干旱周期 | 第39-40页 |
|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 第40-44页 |
| ·不同等级干旱强度的干旱发生频率分布 | 第40-42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陕西省玉米干旱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及分布 | 第45-55页 |
| ·产量资料处理 | 第46-50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50-51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脆弱性评价 | 第51-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陕西省玉米干旱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及分布 | 第55-62页 |
| ·高程影响因子干旱敏感性 | 第55-57页 |
| ·坡度影响因子敏感性 | 第57-58页 |
| ·坡向影响因子的敏感性 | 第58-59页 |
| ·玉米干旱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玉米干旱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 第62-69页 |
|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与指标选取 | 第62-63页 |
| ·区域玉米生产水平 | 第63-64页 |
| ·趋势产量线性回归的斜率 | 第64-66页 |
| ·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陕西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 | 第69-75页 |
| ·陕西省玉米干旱风险空间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 ·陕西省各等级玉米干旱风险发生面积比 | 第71页 |
| ·区划结果验证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80页 |
| ·结论 | 第75-77页 |
| ·讨论 | 第77-78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