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速铁路社会效益的策略研究--以武广高速铁路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12页 |
| ·比较法 | 第12-13页 |
| ·文献收集法 | 第13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16页 |
| ·准公共物品的定义 | 第16页 |
| ·高速铁路的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16页 |
| ·交通可达性理论 | 第16-17页 |
| ·交通可达性的概念 | 第16页 |
| ·交通可达性的特征 | 第16-17页 |
| ·高速铁路的可达性 | 第17页 |
| ·经济辐射理论 | 第17-19页 |
| ·辐射的含义 | 第17页 |
| ·经济辐射理论的含义 | 第17页 |
| ·高速铁路的经济辐射理论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19-24页 |
|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高铁科技相对落后 | 第19页 |
| ·我国高速铁路网不健全 | 第19页 |
| ·高速铁路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 第19-20页 |
| ·人性化建设仍需提升 | 第20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0页 |
| ·制约高速铁路社会效益的因素分析 | 第20-24页 |
| ·客流量制约 | 第20-21页 |
| ·票价收入制约 | 第21页 |
| ·财务支出制约 | 第21-22页 |
| ·投资成本制约 | 第22页 |
| ·市场需求制约 | 第22页 |
| ·旅行时间制约 | 第22页 |
| ·安全制约 | 第22-23页 |
| ·乘客满意度制约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高速铁路社会效益构成要素研究 | 第24-30页 |
| ·环境效益 | 第24-25页 |
| ·节省建设用地 | 第24页 |
| ·减少能源消耗 | 第24页 |
| ·减少空气污染 | 第24-25页 |
| ·减少噪声污染 | 第25页 |
| ·乘客效益 | 第25-26页 |
| ·时间效益 | 第25页 |
| ·安全效益 | 第25页 |
| ·增加就业 | 第25-26页 |
| ·辐射效益 | 第26-27页 |
| ·促进区域一体化 | 第26页 |
| ·促进中小城市发展 | 第26-27页 |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27页 |
| ·可达性效益 | 第27-28页 |
| ·提高运输能力 | 第27页 |
| ·推动城市群的合作与发展 | 第27-28页 |
|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 第28-30页 |
| ·促进旅游业发展 | 第28页 |
| ·促进物流业发展 | 第28页 |
| ·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 第28-30页 |
| 第五章 武广高速铁路社会效益分析 | 第30-38页 |
| ·武广高速铁路概况 | 第30页 |
| ·武广高速铁路对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以桥带路 | 第30页 |
| ·融雪装置 | 第30-31页 |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 | 第31页 |
| ·武广高速铁路对乘客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武广高速铁路创造时间价值 | 第31-32页 |
| ·武广高速铁路的安全效益 | 第32页 |
| ·武广高铁的辐射效益 | 第32-34页 |
|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 ·促进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 | 第33页 |
| ·加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 第33-34页 |
| ·武广高铁的可达性效益 | 第34-35页 |
| ·武广高速铁路缓解运输压力 | 第34页 |
| ·强化竞争机制作用,优化运输结构 | 第34-35页 |
| ·武广高速铁路密切城市联系 | 第35页 |
| ·促进南北人才流动 | 第35页 |
| ·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 第35-38页 |
| ·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武广高铁对地产业的影响 | 第36页 |
| ·对运输业的影响 | 第36页 |
|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 第36-38页 |
| 第六章 提升高速铁路社会效益的对策措施 | 第38-45页 |
| ·提升票务服务质量与管理 | 第38-39页 |
| ·购票途径的改进 | 第38-39页 |
| ·取票途径的改进 | 第39页 |
| ·实现各交通运输方式的合作 | 第39页 |
| ·高铁与公路客运 | 第39页 |
| ·高铁与航空运输 | 第39页 |
| ·加强政府对高速铁路的策略支持和资金补贴 | 第39-41页 |
| ·国外政府支持高铁建设经验 | 第39-40页 |
| ·我国高铁政府支持政策的建议 | 第40-41页 |
| ·提升高速铁路安全性的策略研究 | 第41-42页 |
| ·完善安全责任机制和问责制度 | 第41页 |
| ·降低环境突变带来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提高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 | 第42页 |
| ·合理利用城市交通系统 | 第42-43页 |
| ·高速铁路与地铁的链接 | 第42页 |
| ·高速铁路与公交站点的链接 | 第42-43页 |
| ·高速铁路与出租车链接 | 第43页 |
| ·高速铁路与私家车的链接 | 第43页 |
| ·以高速铁路为中心,培育高铁城市圈 | 第43-45页 |
| ·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实力 | 第43页 |
| ·推动城市间合作,促进铁路城市体系联动发展 | 第43-4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研究不足 | 第45页 |
| ·财务效益 | 第45页 |
| ·社会效益量化 | 第45页 |
| ·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