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推移式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简介第1-9页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23-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2页
     ·滑坡演化过程与破坏机制研究现状第25-27页
     ·抗滑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第27-30页
     ·抗滑桩优化设计研究现状第30-32页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第32-35页
     ·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发展趋势第34-3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5-3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36-37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二章 推移式滑坡地质力学模型与基本演化规律研究第39-63页
 §2.1 推移式滑坡基本特征第39-46页
     ·推移式滑坡力学成因机制第39-42页
     ·推移式滑坡形成条件第42-43页
     ·推移式滑坡典型案例分析第43-46页
 §2.2 推移式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第46-49页
     ·滑坡地质力学模型建模方法第46-47页
     ·推移式滑坡地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第47-49页
 §2.3 推移式滑坡演化规律模型试验研究第49-56页
     ·试验模型第49-50页
     ·加载方法第50页
     ·推移式滑坡空间演化规律第50-53页
     ·推移式滑坡演化阶段划分第53-56页
 §2.4 推移式滑坡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第56-59页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56页
     ·计算过程说明第56-5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57-59页
 §2.5 三峡库区侏罗系软硬相间地层基本特征第59-62页
     ·地层岩性与分布规律第59-60页
     ·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分析第60-61页
     ·软硬相间岩层概化分析模型第61-62页
 §2.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抗滑桩悬臂段与推移式滑坡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第63-92页
 §3.1 滑坡物理模型概化方法研究第63-69页
 §3.2 试验方案设计第69-75页
     ·相似材料研制第69-72页
     ·加载方案第72-74页
     ·监测方案第74-75页
 §3.3 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多场信息分析第75-84页
     ·滑坡表面位移场信息分析第75-78页
     ·桩后土压力动态分布规律第78-81页
     ·宏观变形迹象对比分析第81-83页
     ·桩身内力动态分布规律第83-84页
 §3.4 抗滑桩-滑体相互作用土拱效应研究第84-90页
     ·基于滑坡表面位移场的土拱效应分析第84-86页
     ·基于滑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土拱效应分析第86-90页
 §3.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四章 抗滑桩悬臂段与推移式滑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第92-126页
 §4.1 桩后滑坡推力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第92-99页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第92-93页
     ·滑坡推力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第93-97页
     ·抗滑桩悬臂段与推移式滑坡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模型第97-99页
 §4.2 滑体性质对桩后滑坡推力分布规律影响定量研究第99-105页
     ·滑体内摩擦角影响分析第99-102页
     ·滑体粘聚力影响分析第102-104页
     ·滑体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影响讨论第104-105页
 §4.3 滑坡几何形态特征对滑坡推力分布规律影响定量研究第105-109页
     ·坡面角度对滑坡推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第105-107页
     ·滑面坡度对滑坡推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第107页
     ·滑带厚度对滑坡推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第107-108页
     ·抗滑桩嵌固长度对滑坡推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第108-109页
 §4.4 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中桩后滑坡推力分布规律分析第109-113页
     ·滑坡推力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第109-111页
     ·滑坡推力演化规律模型试验研究第111-113页
 §4.5 推移式滑坡-抗滑桩体系桩后滑体应力理论分析第113-125页
     ·桩后滑体应力分析模型第113-114页
     ·桩后滑体应力解析解第114-119页
     ·桩后滑体应力土拱效应分析第119-122页
     ·桩后滑体应力函数的运用第122-125页
 §4.6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五章 抗滑桩嵌固段与推移式滑坡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第126-153页
 §5.1 试验目的与意义第126-127页
 §5.2 试验方法第127-135页
     ·试验装置研发第127-131页
     ·监测方法研发第131-133页
     ·试验方案设计第133-135页
 §5.3 试验过程第135-143页
     ·模型材料第135-138页
     ·模型制作第138-139页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139-143页
 §5.4 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分析第143-149页
     ·嵌固段桩侧土压力演化规律分析第143-146页
     ·嵌固段桩侧土压力对比分析第146-149页
 §5.5 嵌固段桩身弯矩分布规律分析第149-152页
     ·嵌固段弯矩演化规律分析第149-150页
     ·滑床岩性特征对嵌固段弯矩影响分析第150-151页
     ·岩层倾角对嵌固段弯矩影响分析第151-152页
 §5.6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六章 抗滑桩嵌固段与推移式滑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第153-169页
 §6.1 滑床岩层倾角对抗滑桩受力及变形特征影响第153-159页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第153-155页
     ·抗滑桩受力特征分析第155-158页
     ·抗滑桩变形特征分析第158-159页
 §6.2 滑床软硬岩层厚比对抗滑桩受力及变形特征影响第159-162页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第159-160页
     ·抗滑桩受力特征分析第160-162页
     ·抗滑桩变形特征分析第162页
 §6.3 岩层厚度相似比对抗滑桩受力及变形特征影响第162-166页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第162-163页
     ·抗滑桩受力特征分析第163-165页
     ·抗滑桩变形特征分析第165-166页
 §6.4 滑床岩体结构特征对有效嵌固深度影响讨论第166-168页
 §6.5 本章小结第168-169页
第七章 抗滑桩优化设计与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第169-185页
 §7.1 滑坡推力作用点确定方法第169-173页
     ·抛物线型滑坡推力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第169-171页
     ·滑坡推力作用位置的求解方法第171-173页
 §7.2 基于岩体结构特征影响的抗滑桩嵌固段设计修正方法第173-178页
     ·传统抗滑桩嵌固段变位、内力和应力计算方法第173-175页
     ·考虑滑床岩体结构特征的抗滑桩修正设计方法第175-178页
 §7.3 复合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78-184页
     ·理论分析模型第178-180页
     ·复合层状岩体强度参数弱化模型第180-181页
     ·复合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第181-184页
 §7.4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第八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185-202页
 §8.1 马家沟滑坡工程概况第185-191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185-186页
     ·区域地质条件第186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186-188页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第188-191页
 §8.2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常规设计方法第191-196页
     ·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91-192页
     ·滑坡稳定性评价第192-193页
     ·治理方案确定第193页
     ·抗滑桩设计推力第193页
     ·抗滑桩常规设计方案第193-196页
 §8.3 抗滑桩优化设计方案第196-201页
     ·抗滑桩优化设计研究第196-200页
     ·优化设计方案与常规方案对比分析第200-201页
 §8.4 本章小结第201-202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202-207页
 §9.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第202-205页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5页
 §9.3 研究展望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SSI的减隔震简支桥梁(渡槽)建模及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下一篇:辽西凹陷油气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