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对比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建立研究区数值模型 | 第12-15页 |
| ·污染物运移模拟 | 第15页 |
| ·污染风险评价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7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19页 |
| ·区域交通位置 | 第17页 |
| ·区域地貌条件 | 第17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条件 | 第18-19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7页 |
| ·区域含水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 ·区域地下水补排情况 | 第20-21页 |
| ·区域地下水现状特征 | 第21-27页 |
| 3 研究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建立 | 第27-58页 |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 第27-33页 |
| ·水文地质分层 | 第27-28页 |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28-33页 |
| ·研究区空间及边界概化 | 第33-34页 |
| ·研究区域地质模型 | 第34-35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 | 第35-41页 |
| ·研究区域地下水流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35-36页 |
| ·研究区域地下水流场分析 | 第36-38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主控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研究区溶质运移模型 | 第41-58页 |
| ·研究区溶质运移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41-43页 |
| ·研究区六价铬污染物运移主控因素分析 | 第43-58页 |
| 4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段两侧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第58-61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情景分析 | 第58-60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 | 第60-61页 |
| 5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段两侧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 第61-70页 |
| ·场地污水原位(异位)处理技术应用 | 第61页 |
| ·水力截获技术应用 | 第61-66页 |
| ·没有水力截获技术时区域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运移情况 | 第62-64页 |
| ·有水力截获技术时区域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运移情况 | 第64-65页 |
| ·水力截获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运移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 ·污染物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应用 | 第66-70页 |
| ·没有PRB工程应用时硝酸盐氮污染物运移情况 | 第67页 |
| ·有PRB工程应用时硝酸盐氮污染物运移情况 | 第67-68页 |
| ·PRB工程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运移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