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的人类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绪论第11-32页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3-26页
  (一) 御宅族研究的理论背景第13-14页
  (二)日本学者对御宅族的相关研究第14-21页
  (三)国内学者对御宅族的相关研究第21-25页
  (四)小结第25-26页
 三、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创新之处第27-28页
 五、概念界定第28-32页
第一章 日本动漫概述第32-72页
 第一节 日本动漫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32-52页
  一、萌芽时期第32-33页
  二、近代探索时期:20 世纪初—20 世纪 30 年代第33-34页
  三、战时低谷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第34页
  四、战后转型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末—20 世纪 60 年代第34-38页
  五、成熟经典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第38-42页
  六、飞跃延伸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第42-52页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基本特征第52-70页
  一、文化特征:强烈的尊“圣”、崇“武”和集体荣誉感第52-58页
  二、日本动漫的艺术特征第58-67页
  三、日本动漫产业特征:产官学携手推进第67-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二章 御宅族的形成与演变第72-88页
 第一节 御宅族的定义与演变第72-78页
  一、御宅族的定义和内涵第72-73页
  二、御宅族的形成、演变和现状第73-78页
 第二节 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的比较第78-82页
  一、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的定性比较第78-81页
  二、御宅族界定的定量分析方法第81-82页
 第三节 御宅族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第82-86页
  一、客观因素第83-85页
  二、主观因素第85-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三章 御宅族的语言、着装与人际互动第88-137页
 第一节 御宅族的形象第88-91页
  一、御宅族眼中的自我形象第88-89页
  二、御宅族的社会形象第89-91页
 第二节 御宅族的别样人生第91-107页
  一、语言第91-94页
  二、恋声第94-95页
  三、审美取向第95-100页
  四、交通工具——痛车第100-104页
  五、恋爱第104-107页
  六、日常衣着第107页
 第三节 御宅族互动方式及其特点第107-113页
  一、互动方式第107-112页
  二、互动基础第112-113页
  三、互动特点第113页
 第四节 圣地朝圣与巡礼第113-136页
  一、秋叶原—圣地朝圣第113-121页
  二、池袋乙女路—女性御宅族(腐女)的圣地巡礼第121-127页
  三、鹫宫町神社—圣地巡礼第127-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四章 御宅族的角色扮演第137-166页
 第一节 角色扮演概述第137-146页
  一、概念界定第137页
  二、角色扮演的缘起和发展第137-140页
  三、角色扮演的特征第140-142页
  四、角色扮演的过程第142-146页
 第二节 女仆餐厅第146-156页
  一、女仆餐厅的概况、发展过程和服务特色第146-151页
  二、女仆餐厅天堂之门的概况及调查经过第151-156页
 第三节 执事餐厅第156-165页
  一、执事餐厅的概况第156-158页
  二、执事餐厅燕尾蝶的概况及调查经过第158-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第五章 御宅族生活方式的人类学解读第166-190页
 第一节 御宅族的身份特征第166-175页
  一、动漫文化资本的拥有者第166-169页
  二、动漫文化的发烧解读者第169-171页
  三、永不餍足的动漫消费者第171-173页
  四、动漫文化的社会实践者第173-174页
  五、游离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特殊人群第174-175页
 第二节 动漫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第175-181页
  一、象征人类学视野中的“人”与“文化”第175-177页
  二、动漫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及其意义第177-181页
 第三节 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意义及其获得途径第181-187页
  一、我迷我快乐——快感和幸福感的获得第182-183页
  二、我迷我存在——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实现第183-185页
  三、以文化消费为特征的消费动机与消费行为第185-187页
 本章小结第187-190页
结语第190-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5页
附录第205-225页
后记第225-226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盟对第三国国民的权利保护--以移民与避难法律为核心
下一篇: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与中国产业升级